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一体两翼”建设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


    民族精神家园以“共同”为归宿。虽然民族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成员组成,但民族精神家园则是民族大多数成员的心灵归依。民族精神家园就是要在民族成员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这种共同的文化心理,是在民族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本民族成员与其他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其间民族内部的精英人士的宣传、倡导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是由最直接的自然的力量——血缘聚合起来的氏族部落发展而来,形成了人类社会最初的民族和国家——并在特定的环境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在这种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的便是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以及思想理论、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其中社会意识中的主要内容就是最具每个民族特色的文化,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个体不能外在于社会而自生,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交往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赖以生存的民族,并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立场出发,维护这个民族,为这个民族谋利益,成为民族文化的认同者、守护者和创造者。而民族文化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精神家园要充分体现其“共同”性,民族中的精英人士有意识地积极地宣传和倡导,民族文化才会为本民族共同认同,成为民族成员的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共同”性的生成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教育、宣传、典型示范,发挥外在的影响力。二是个体的实践养成,这是根本所在。只有民族成员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对民族文化切实感受到其在个体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会由衷地产生一种归属感、信任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民族精神家园的“共同”性才会形成、体现和巩固。
    三、“两翼齐振”建设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中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因而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就要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前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包括每个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每个民族的每个个体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两个层面,尤如鸟之两翼,只有两翼共振,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主体才能腾飞并翱翔起来。
    (一)民族精神家园寓于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中
    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立在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中华文化形成的历史,是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5000年历史进程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之上的各个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结果。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了民族文化大交融,“夷夏概念从起初反映的就是在夏朝势力范围内的族际文化关系。”“夏人原属于西羌集团;商人源于东夷集团,起初臣属于夏;周人兴起于西北,属于戎狄集团,先后为夏商西部的方国;这三者之间曾经存在长期独立并存关系。如果从建立中原王朝的角度看,商汤西上灭夏,周武王东进克商,这三者呈现先后承继的关系。然而,他们原本都不是中原地区的土著居民。夏、商、周三种文化,经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互渗交融”[6]。此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则更加频繁、更加深入,最终融合成为今天的中华文化。今天的中华文化,尽管是以汉文化为主体,但却同时包括了生活在广袤中华大地之上的各个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生成发展,从各民族文化中获得滋养。各民族文化寓于中华文化之中,是在整个中华文化的母体之中孕育成长,因中华文化而获得更加璀璨的生命,各民族文化所呈现出的特殊性,则是中华文化嵌入的一颗颗珍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7]
    在建设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关系,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决不能将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民族精神家园对立起来,决不能将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本民族文化对立起来。各民族文化早有差异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五彩斑斓,但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共同拥有一个理念,那就是“天下一统”。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以入主中原,统一华夏为最终追求。只要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认同本民族的文化,也是认同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就是为发展中华文化做贡献。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8]克服错误倾向,做好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利用好民族文化在本民族成员中的强大影响力,守护好民族精神,就是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根固本。
    (二)个体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源泉和体现
    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看起来虚幻缥缈,无根无源,但它来自于各民族每个个体的精神家园,并由每个个体的精神家园所体现,反映在每个个体的言行上。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包涵的文化和价值观,是各民族每个个体成员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它是否被认同,是否能够发挥精神家园的基本功能,也取决个体是否认同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能脱离各民族每个个体的精神家园,以个体精神家园为源头和归宿。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不能没有人。没有各民族每个个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创造,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人类文化文明也不可能产生与发展,共有精神家园也就不可能形成。每个个体的实践活动,直接创造着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不仅为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也为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创造着最为原始的材料。个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文化,而且也在对创造出来的文化不断进行判断、选择和接纳,从而形成个体的精神家园。共有精神家园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它是以每个个体的精神家园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为材料,经过加工、整合、提炼、升华而来。共有精神家园一旦形成,又是通过个体精神家园得以展示。个体精神家园对共有精神家园的反映是最直接、最迅速的,直接反映共有精神家园接受程度和影响程度。因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要从各民族每个个体精神家园做起,充分考虑各民族成员的需求和心理接受特点。
    (三)主体引导,“双翼共振”助腾飞
    在中国建设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要高度重视个体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个体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是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两个翅膀,只有这两个翅膀有机配合,奋力振动,作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精神家园才能腾飞并翱翔于天际。然而,要使个体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这两个翅膀能够协调一致,并形成合力,还必须要发挥主体的协调引导的作用,“两翼”要接受主体的指挥。个体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作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两翼”,要发挥助力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腾飞的作用,关键在于“认同”,认同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蕴藏在文化之中,从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来讲,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是中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理念,要从认同中华文化做起。中华文化包涵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也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某个民族的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分离出来,这个民族文化也不可称其为中华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中华文化就此也不是完整的了。正是有了这样的包容了各民族文化又建立在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中华文化,奠定了各民族人民认同的基本前提。中华文化体现的是共性,各民族文化则是个性的展现。共性与个性不可分割,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制于和服从于共性,同时又体现和丰富着共性。因此,在中华文化的引领下,重视和加强个体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个体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个体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家园丰富与发展,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才能获得不竭的源泉和动力,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更加丰富多彩,才会更具包容性、吸引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_3.htm.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4] 曾嘉雯.在典故中弄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EB/OL]. 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19-04/08/c_1124338070.htm.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613458.
    [6]马执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价值[J].邯郸学院学报,2016,(1).
    [7]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8]索林,阴海燕.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N].西藏日报(汉),2018-07-3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