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以政治认同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和实践的流变中自觉结成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政治基础的国族共同体,因此,作为党和国家合法性来源的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前提和核心,更是在全球化背景和现代化建设的双重实践中寻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突破点和着力点。进入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的新挑战、新情况、新特征和新变化,要高度重视政治认同建设,不断丰富和强化政治合法性,以有效的政治制度设计夯实共同体认同的主客观基础,用民众强大政治认同凝聚共同体的力量,有力地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合法性;全球化;现代化
    【作者简介】王维平,男,甘肃兰州人,经济学博士,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整体,民族问题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开展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方略。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和精神力量之魂,全国上下应以共同体意识为思想引领,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基础,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全球化的背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处理好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关系问题,并通过人民对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这是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选择和基本路径。
    一、政治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问题的核心
    所谓认同,在《辞海》中,一指共同认可和一致承认;二指人们在交往中为他人或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而产生的内心默契;三是精神分析术语,指个体通过潜意识模仿某一对象而获得心理归属感的过程。因此,“认同”是不同主体不同领域之间利益态度、价值情感和认识观念等关系的体现,而民族的“认同,本质当是民族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形成的心理共识域”或民族共识的心理感受。基于此,依据认同的主体和客体所属领域的不同,可将认同划分为经济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认同中,政治认同是核心。
    (一)政治认同是建立其他认同的前提
    政治认同的核心地位是由于“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因此,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也就是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无法回避地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之下,这就意味着他必然要产生与现存政治系统的各种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构成了主体全部社会关系体系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主体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发展。而作为一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产生的以一定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尤其是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政治认同心理(由于它起因于基础并反作用于基础),是一种较为稳定、理性、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政治认同)是社会范围内政治关系的综合反映,是认同在社会成员的态度、情感、行为和心理倾向上生成的强大的政治生活聚合力。在人们的现实生活秩序中,较之其他的认同,政治认同在认同体系中是最根本的,更具权威性和决定性。具体而言,政治认同是指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强调“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不同社会主体与相应政治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在态度情感和价值方面的综合反映,关涉到社会的凝聚力和对政治制度及其发展方向的人心向背,对于当下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正是在这种政治认同合力的推动中社会才不断走向发展和完善。
    (二)政治认同是政治合法性地位的直接来源
    政治合法性”一直以来都是政治问题的核心,所谓政治合法性,是“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民众对现存制度的支持程度甚至是信仰程度,是社会成员对当下政治权威和政治体制的拥护、认可和支持程度,也是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就现实政治而言,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政治认同密切相关,政治合法性从某种程度上讲直接来源于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之所以在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对国家政治和政府行政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把政治生活理解为价值、框架和行为有机体的总和,那么依据这三个内容便可以将政治认同总结为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制度领域和政治行为领域三个层面的认同。首先,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回答了政治统治是否发起有名。意识形态认同是民众对当下政治体系的理论主张和发展道路在社会心理和价值意义上的认可和信仰,一旦特定政治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获得了民众的高度支持和认同,这种支持和认同则会构成整个政治生活领域最牢固的合法性基础,并且具有高度自觉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最高层次,是民意合法性获取的直接来源。其次,政治制度领域认同回答了政治系统如何组织有方。政治制度的认同是民众对特定政治体系中运转的政治理念、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方面的认同,既体现在制度规定的政治价值理念里,又体现在制度执行和制度评价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政治价值的集中表现,是认同的主客体之间政治关系的集中反映。因此,政治制度领域的认同关系着社会利益的方方面面,是现存政治的程序合法性来源。第三,政治行为认同回答了政治运转如何推动有力。较之前两种政治认同,政治行为认同是民众事实上的政治认同,即政治权力的各行为主体,在政治事务的具体运行中所产生的各政治行为在效益和结果方面的认同,体现在政府效益及政治社会化的全过程中,民众对政府在政治行为方面的评价是判定政治合法性的直观标准,是效益合法性的直接来源。
    (三)政治认同直接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存续
    当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不断深化,形成了分布上交错杂居、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局面。经过近代共同抗击外侮的血火淬炼,我国各族人民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意义。具体来说,就是生活在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交往的过程中凝结为利益一致、文明交融、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以政治的完整为前提,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构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治认同问题。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依赖政治认同唤起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共同体,体现着民族性,又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是国家和政治的共同体,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并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因此,对国家和政治的共同体的认同是对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前提,政治认同包含着国家意志、政治体系、发展道路、意识形态等范畴,是彰显国家属性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认同的核心。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存续必须以相当程度的政治认同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对国家意志的集中服从来维系,作为国家政治合法性的直接来源,政治认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中发挥着引导动员和凝聚民众的重要功能,关系着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发展的效度和力度、社会的前途和秩序等重大问题,影响着共同体的兴衰与存续。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建构的现实场域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包含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社会、思想、价值的复杂综合的概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政治国家为外在形式,又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之中不断再生成。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以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和文化的要素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民族进步、民族复兴的历史的过程中不断被强化、聚合、发展的。而共同体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总是随着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当我们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构时,应当立足当下环境和时代特征。新时代探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必须结合两大实践:全球化发展浪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首先表现为政治认同
    随着世界联系的不断加强,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展,成为各国发展不可回避的现实背景和现实条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在以积极的态度越来越走向世界。但是,作为一把双刃剑,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带来了严峻的政治冲击,潜藏着巨大的认同危机,从而成为当前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构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第一,全球化的多元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带来了强烈的政治冲击。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不断交融和互动,逐渐滋生出了多元的思想理论和文化思潮,学术界研究认为,这种思潮继主流政治文化之后,已然成为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并且与所属宗教、人种、民族、区域或阶层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深浅不等地由该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共享。也就是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主体的视野和认知已经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国家之内,更不再简单地遵循和追随单一的和固有的文化和思想传统,而是逐渐在碰撞中形成了主流与多元并立的格局,进而呈现出选择性、独立性、差异性等诸多新的特点,反映在政治领域便是政治认知、政治价值、政治行为的多样、差异和多变。但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多元并不意味着价值均等,而是价值冲击和较量。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社会和政治机构被弱化了,权威受到销蚀,多元化的思潮必然侵蚀着民族国家一元的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凭借历史先发优势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度控制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鼓吹着他们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行为在观念与事实上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一种示范效应,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的缺乏自主性的状态之中,“当对准国家单位的认同与对国家的认同发生冲突时,政治共同体的问题就可能成为首要的问题,并造成重大的政治危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构除了政治的独立、民族团结外,需要民众对民族、国家和政党保持长期且稳定的忠诚、热爱和担当。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参与全球化活动的不断深入,各种复杂多样、良莠不齐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和核心意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出现混乱,导致政治认知模糊、政治价值迷茫、政治信仰缺失等问题,带来了潜在的认同危机。
    第二,全球化的不均衡发展冲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合法性基础。
    由于全球化参与主体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与发展实际,使得当前的全球化进程带有巨大的不均衡性。因此,全球化在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我国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国家)的合法性基础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和挑战。首先,全球化背景下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区域经济组织正在逐步消减着国家权力的权威地位。而权力对于政治国家而言,既是政治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又是政治国家重要的合法性来源,传统的政治国家正是依赖国家权力的绝对地位,才能以巨大的政治执行力完成对社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进而推动社会系统有序运转并以此为前提确保自身的合法性基础。但是,全球化的时代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逻辑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运动,资本逻辑超越和取代权力逻辑成为全球化活动的潜在规则,于是,“全球化造成国家权力开始分层化和中空化,国家在权力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权力逐渐从国家流向各种跨国经济组织,主体的行为在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裹挟下不断侵蚀着国家权力的边界,对国家结构带来潜在的功能性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其次,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侵蚀,直接冲击了传统国家概念认知图式,导致传统政治认同的淡化或转移。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可见,当前阶段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大国和强国的游戏,以大国政治和强权政治为外衣的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形象带来了极大的合法性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自由和民主之名从来没有间断对我国主权问题的攻击和骚扰,例如“藏独”问题、“台独”问题和香港问题;另一方面,以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和普及为载体,全球化为我国人民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的认识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并且极大地唤醒和激发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各国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体制文化被极大程度地公开和展现,作为少数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种议论、质疑和评价,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排外主义、孤立主义等问题使我国在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形象和国家制度的合法性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最后,全球化以国家间的国际合作为起点,因此越是发达的全球化程度越是国家间高度分工合作和彼此依赖的,这就导致在全球化浪潮中运动着的主体(国家)必然受到世界发展大势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态的、宗教的等各个方面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世界性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影响。于是,在全球化的场域中,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被放大,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稳定经济势态和深入改革开放的难度,直接影响着公民对党和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挑战着政治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第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需要通过政治认同的全球化应对来提升政治合法性认同。
    综上所述,尽管全球化的价值多元传播和发展对民族国家的政治安全产生了冲击,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逆流而上,必须通过促进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来做好有效应对,这是检验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时代依据。首先,尽管全球化造成国家权力开始分层化和中空化,国家在权力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但是,全球化的参与仍然以政治国家为主体,“要使利益协调和普遍化的程序以及创造性地策划共同利益的程序制度化,不能靠根本不受欢迎的世界国家这一组织形式来实现,而要靠以前各主权国家的自主、自愿和独特性来实行。由于各国发展水平、政治实际和全球化参与的具体情况不同,目前为止政治国家”仍然是参与和推动全球化的主体,保证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国家利益仍然是一切国家对外活动的根本立足点。因此,“国家仍然是人类根本性的政治归属,也仍然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效忠对象。其次,政治是规定国家的边界和底线,政治认同关系全球化交往过程中的国家安全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认同在其政治性意义上是怎样和为什么现有的(或推荐的)制度是适宜于行使政权,从而使对社会的同一性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得以实现。因此,全球化问题的应对手段和应对策略是政治国家当代合法性建构不能忽略的领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国家所持有的忠诚心。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成员认为现存的政治已经没有能力满足全球化浪潮之下个体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他们就可能持续不断地与当下对抗,破坏共同体,制造动乱,甚至诉诸严厉手段,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现存典则,诉诸摧毁现存政治共同体。从这个层面讲,全球化为建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指明了变革的方向,有助于刺激民族国家强化政治权威,强化政治认同,进而促进共同体认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