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意义、困境与路径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32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陈书平 李仕波 参加讨论
【摘要】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是完善中国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维度。当前中国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面临着基层党内治理低效、自治效能衰减、政治文化弱化等困境。亟需从有效规范党政组织的制度化运行、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党内治理环境,正确引领村民自治建设、优化民族地区基层自治环境,整合基层政治文化、重塑健康民风民俗环境等方面展开。新时代,优化民族地区的基层政治生态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民族地区治理 【作者简介】陈书平,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厦门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研究”(FJ2018JDZ034)、“马克思治理论视域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FJ2019JDZ008)阶段成果。 一、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现实意义 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关系到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形象的提升、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执政根基的巩固,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正如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时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一)扩大民族地区民众的有序政治参与 有序政治参与是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反映基层民主协商的发育程度,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重要体现。民族地区的民众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者,引导他们有序政治参与,积极投身于社会政治实践,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是提升少数民族民主意识与民主能力、增进民族地区政治决策资源能量供给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可以促进民族地区民众“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使基层民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和表达权,强化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遏制“权力寻租”腐败的滋生,增进民族地区政治体系的整合能力。同时,优化基层政治生态,能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利益诉求的表达,增强民族地区政府与基层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巩固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的社会基础 净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对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对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少数民族种类较多的云南启动实施的统揽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之举——“云岭先锋”工程已深入到云岭大地的千家万户,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市余庆县创建的“四在农家”模式,也创造了为“四在农家”活动服务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村党员综合服务站+组便民服务点=服务型基层组织”的基层党建模式。这是革命老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萌芽,是服务群众的一个“品牌”,是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的最好例证。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能有效增强基层民众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感,不断提升执政党在民族地区的感召力,扩大执政党的群众基础。 (三)做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统战工作 民族地区民族与宗教因素互相渗透,历史遗留与现实积累问题互相交融,做好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统战工作对开展党同各民族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和增强民族团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为中国发展提供资源发展优势。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推动民族地区统战工作到基层、接地气,便于适时处理民族纠纷、消解民族隔阂,将各少数民族中对民族宗教政策较为熟悉分子吸纳到统一战线中来。新时代,民族地区民族自身特征与区域环境特征决定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有其新内容和新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统战对象的利益诉求,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基层统战工作制度,积极应对基层统战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基层统战工作在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中的积极作用。 (四)促进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基层社会稳定是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各阶层之间因经济利益、价值观念等差别而引发的矛盾严重影响着民族间和谐关系。如果不妥善及时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和纠纷,易酿成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斯坦伯格指出:“如果说存在族群问题的铁律,那就是当各个族群处在权力、财富和地位的不同等级时,冲突不可避免。”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能把各个民族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传递给基层行政部门及时应对处理,充分保障各个兄弟民族的正当权益,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利益诉求,且通过相关民族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二、当前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主要困境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背景中,民族地区基层面临着诸多政治生态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制度层面:民族地区基层党内治理效率不高 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治理的效率不高。目前,民族地区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着组织生活较为随意、纪律意识观念淡薄的不良现象。党组织生活领域,主要体现在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流于形式,党员教育管理失之于宽,党员队伍管理较为松散,缺乏教育培养长效机制的构筑与行之有效的党内关怀,导致党员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够,基层党组织自身巩固乏力;党内纪律领域,因为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落实不规范问题的存在,部分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产生疏离感,对组织生活也渐渐没有了积极性,纪律意识、规矩意识与法治观念逐步减弱,导致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违反政治纪律和法律法规行为时有发生,贪腐问题时有发生。如贵州省思南县张家寨镇党委四名干部没有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对村级党组织班子换届工作重视不够、错误决策,违背组织原则,擅自变动酝酿提名人选,对上级督办事项处理不及时、执行不力,因违反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规定给予免职、撤职处分。 当下,部分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作风不良的现象已是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引起高度警觉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屡遭各少数民族群众指责的部分基层干部在惠农支农经费分配、土地征用基金去向、专项扶贫款项使用中存在贪污腐败事例,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小官巨贪”使党的形象受损、威信下降。同时,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还存在文化素养不高、年龄偏大且性别比例不均衡等结构性矛盾问题,亟待调整党员结构、提高党员政治素养。总之,民族地区基层党内治理存在着的治理能力欠缺、组织纪律松散、党群关系冷淡等问题,阻碍着严格自律、高效廉洁、勤政务实的党内良好风气的塑造,导致民族地区部分党组织在基层“权威弱化”“地位边缘化”。 (二)实践行为层面:民族地区基层自治效能衰减 基层治理环境是民族地区政治生态的主要构成部分,亦是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民族地区基层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着参与冷漠、过程失序、权力失控等问题,表现为在基层选举中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宗族势力破坏公平公正、拉票贿选、黑恶势力插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象,导致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探其原因,根源在于民族地区部分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不足,无力正确引导自治组织,对其自治行为缺乏有效监督,体现民族基层自治自身发展处于困境之中。同时,基层民众政治参与冷漠是在于基层政治生态不好、政治社会化程度不高以及老百姓自身对政治参与的认识受限。一些村委会选举中的控制、包办、贿选所造成的合法性不足,致使村委会偏离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服务于基层的轨道,演变为脱离人民的官僚化机构和谋取私利的工具。 此外,民族地区基层制度安排特别是“两委”关系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条文规定,在民族地区基层乡村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按照《党章》开展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规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委会,按照规定对属于本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进行依法管理。因而,党支部理应全权行使政治领导核心功能,但由于村民委员会在乡村具体事务中承担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使得支书、村长的权责有交叉重叠,领导权与自治权界限模糊,“两委”职责划分不清,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单方主导、双方磨擦的争权矛盾,对优化基层治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一则基层党支部对乡村自治环境下的工作范畴和职责功能认识不到位,有些领导不甚明白党组织应干什么、能干什么,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导致党支部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而部分领导习惯采用“一言堂”的方式,不支持、不尊重村委会工作,领导班子涣散,缺乏感召力。二则有些村民委员会主任对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的认同度不高,自认为有村民选举的群众基础,抵触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决策,致使“两委”公开冲突。显然,这对于基层党组织与基层自治组织来说,其功能会受损,基层自治效能也会弱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于中国民族理论构建的再探索
- 下一篇: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