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意义、困境与路径(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57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陈书平 李仕波 参加讨论
(三)价值文化层面:民族地区基层政治文化弱化 “研究任何一个政治体系,不但需要了解这个政治体系在某个特定时期里的实际作为,而且需要了解它的基本倾向……这些倾向(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称作政治文化。”目前,民族地区基层政治文化存在着偏离主流价值的倾向。由于受市场经济利益、多元思想文化的影响,加之基层党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民族地区基层社会中的共产主义信念、集体主义等社会主流价值受到排挤,一些不良思潮抬头,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优惠政策并不是完全具有积极的一面,尤其是民族地区宗族文化及地下宗教文化不断扩散,掌握了一些民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了一些落后消极的文化。同时,传统民族村落共同体文化也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基层政治文化出现一些负面形态。部分民族地区不良文化沉渣泛起,黑恶势力逐渐抬头,民众之间对立、投机、猜忌等消极文化因素开始滋长,影响着互助合作、邻里互信为特征的健康村社文化,消解着民族地区政治生态的良性基石,导致基层治理效能衰减、思想道德滑坡和民主自治欠佳。此外,由于目前党组织在基层的组织设置框架不完全匹配民族地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基层政治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健康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短缺,导致民众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观念异化。 民族地区部分基层乡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影响着基层主流政治文化的塑造。目前,由于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一手软”、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城市不良习俗对乡村的不良示范效应等造成民族地区的传统民风民俗受到较大冲击,封建迷信、办酒席、赌博等不良习俗呈蔓延之势。部分群众以各种借口办酒席捞钱财,如搬迁酒、升学酒、当兵酒、生日酒等;一些地方赌博之风久难根除,甚至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也参赌,完全忘记党章对党员的最基本要求,无力保障按党的意志塑造适应现代政治发展的基层政治文化。 三、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基本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优良的政治土壤,需要构建民主、廉洁、高效、清明的政治生态。优化和重构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任重道远,必须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通过对政治制度、实践行为和价值文化层面的合理调控来稳步推进。 (一)有效规范党政组织的制度化运行,改善民族地区基层党内治理环境 针对党内治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必须立足于民族地区基层党政组织运行规范化建设,规范组织生活、严肃组织纪律,重塑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领导权威。其一,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内政治生态是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途径。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形式,规范、健全的党内生活是党组织功能发挥的前提条件。因而,必须严格执行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促进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以及党课、民主评议、评选先进等常态化、规范化,营造民主规范、务实严肃、富有生气的氛围,为村委会和基层各类组织树立榜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的根本好转。同时,加强领导干部及普通党员的党性修养锻炼,通过开展党内教育活动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强化党员的组织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增强党组织生活的感召力、凝聚力,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运行,促进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其二,严格党内纪律。“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党的纪律涉及到党内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保密纪律等,严肃的党内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组织生活规范化的基本保证。为此,必须在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中强化纪律宣传教育,既进行党组织常规性的纪律、规矩学习教育,又开展党员先锋模范事迹宣讲和党内违纪案例研究,促进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规矩意识。同时,严肃执行党规党纪,划清纪律红线和底线,遏制党员干部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让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优化基层党组织内部环境。其三,严抓工作作风。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是党员干部十分重要的基本功。通过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树立团结协作、务实为民的党员干部形象。在广大民族地区,必须密切党组织与基层民众的联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与群众交真心、同群众讲真话、向群众求真知、帮群众解真难,促进联系基层民众常态化,确保基层党组织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必须强化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工作作风,构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如实施“一对一”帮扶责任制。 (二)正确引领村民自治建设,优化民族地区基层自治环境 基层自治效能的衰减“看起来是风气问题,往深处剖析又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我国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在广大基层得到了有效贯彻,使民众在基层党支部领导与村委会组织下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但是,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少数民族的自身特色,致使村民自治在民族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此在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这些因素对少数民族村民自治的影响。其一,进一步修订与完善少数民族村民自治相关法规条例。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实施少数民族村民自治变通国家法律提供了依据,实行少数民族村民自治必须处理好国家法制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在法律框架内制定适应地方发展的村民自治体制和村规民约,保护和发展民族习惯法,依法依规实施自治职能,保障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其二,协调“两委”关系、明确权责界限。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基层各种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对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政治领导;村民委员会是乡村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应在党组织领导下管理民族地区基层的各项事务。基层党组织行使领导权但不干涉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权,而村委会围绕自身职能,依法开展工作,但须保证党组织对其的领导权、监督权。其三,引导少数民族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应着力构建党组织与村委会常态协商机制,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和村级组织任期目标责任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依据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各自的职责,在广泛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由党支部书记主持“两委”联席会议形成决策,并保证村委会在党组织与群众的监督之下贯彻执行。同时,要提升广大人民对村民自治的理论认识,引导他们熟知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村民自治的相关法规,增强参与乡村自治的本领,树立对民族地区基层自治权的监督意识。 (三)整合基层政治文化,重塑健康民风民俗环境 民族地区基层政治文化是基层政治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乃良好党风政风的生成沃土。针对目前民族地区基层政治文化偏离主流价值的情况,必须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化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充分发挥价值引导功能、拓宽思想文化建设渠道,创新民族文化形式、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与文化氛围。其一,抓好主流思想文化建设。民族地区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在群众中树标杆、立榜样,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向民众讲透彻、讲明白,“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个农民的心坎上”。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同时,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必须全覆盖基层党组织宣传服务网络,建立从乡镇、村庄到生产队的并涵盖不同经济、社会、文化组织的网格化组织结构,为整合基层政治思想价值提供载体。其二,凸显文化导向功能。积极向上的基层社会文化是推动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深层力量,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基层文化建设与基层民主自治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实践,大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少数民族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推进以集体主义观念为核心的合作互惠、包容信任的乡村价值理念的塑造,不断凸显文化建设对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的支撑功能。其三,创新基层文化形式。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应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少数民族基层文化氛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每逢传统节日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如广场舞、健身操及其他体育项目比赛;举办各种文化产品展览活动,如书法、美术、摄影等展览;打造基层民众广泛参与的的文体互动平台,壮大民间文艺团、秧歌队、戏曲团等,进而为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优化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四、结语 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它的根基植于民族地区基层自治制度的演化;其基本理论思路是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机构、基层自治组织和乡民社会的互利共生、协同共治;其动力支撑来自于民族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改善基层党内治理环境是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核心要义,改良民族区域基层自治环境是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关键环节,重塑基层政治文化氛围是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保证,这三者均与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紧紧相联。所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才是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根本之所在。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须把其放至社会转型的语境下,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演变,在不断优化民族地区基层政治生态的同时,紧扣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及时做好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使其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而加快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 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关于中国民族理论构建的再探索
- 下一篇: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