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新中国70年民族教育领域的一次大论争:关于民族教育的本质(2)


    三、民族教育本质大论争对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创生的启示
    (一)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的含义及创生的意义
    这里所指的民族教育研究学派是指中国教育研究的民族教育研究学派,为了方便起见,简称民族教育研究学派。笔者认为对于当代民族教育研究发展来说,需要树立创建学派的自觉性,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代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实践变革的强大需求。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学龄儿童众多,民族教育历史遗产和活动丰富多彩,民族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此之多的民族教育问题,迫切需要创生民族教育研究学派对其进行解释和回应,而不能依赖国外学者和国内普通教育学学者来解决中国的民族教育问题。创建解释、解决中国民族教育问题的民族教育研究学派应当成为民族教育研究者的集体共识和基本责任。
    二是当代中国民族教育学科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较为浓厚的积淀,已经有能力对中国民族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问题作出回答和对经验作出理论上的概括与提升。它不可能完全按照西方教育理论,也不能依赖于国内普通教育学研究者,而需要由中国民族教育研究专家、学者来丰富、拓展和深化。更何况我们已经走过了紧随西方“照着讲”的阶段,也认识到普通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差异性,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已经可以“接着讲”和“自己讲”。因此,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是当代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者必须承担和实现的学术任务。
    三是新时代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繁荣的呼唤。民族教育研究的积累促进民族教育研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反过来,民族教育学派也促进民族教育研究乃至民族教育学的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创生学派不是为创生而创生,组建学派不是故意坚持片面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绝不是学术的“幼稚”和“荒唐”。新时代的中国民族教育,不仅应有独立的研究领域或者学科领域,也应有代表性的优秀学者以及学术共同体,还应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对此,民族教育研究者应有计划地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主动去创生学派。如此,新时代的民族教育研究才会更加繁荣。
    (二)民族教育本质大论争对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创生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对民族教育本质的大论争,其最核心的精神就是打破禁区、自由讨论的学术争鸣风气。而这种精神恰恰是创生学派所需要的,反过来,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学术自由争鸣的风气。民族教育本质的大论争,同以往和以后的论争相比,将民族教育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使其无论在理论的深度、实践的指导还是在对学术发展上都具有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对这场大论争的回顾和总结,能够催发创生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的思考。
    首先,激发当代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实践变革的强大需求。有研究者指出,尽管各学派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有几个共识:一是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学术宗师;二是具有共同的学术信念及研究方法;三是学派内部存在着师承关系;四是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四点是学派存在的标准,其中尤以师承关系以及共同的学术观点为学派成立的基本条件。概括起来,学派产生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师承关系、学术宗旨和代表人物思想等方面。如果按照学派形成和发展的要求来看,我国已经具备了民族教育学中国学派形成的初步条件。如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理论,许多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开设了民族教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出现了哈经雄、滕星、张诗亚、万明钢等一批代表性学者,出版了《民族教育学通论》《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等高水平成果。但为何至今未形成国内外公认的民族教育研究学派呢?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还是和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缺乏讨论和论争密切相关。因此,民族教育研究领域对民族教育本质的大论争,启迪我们对民族教育研究展开系统、深入的理论研讨,对形成和发展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大有裨益。尽管目前有大量关于民族教育研究的论文、著作以及各类学术研讨会议,但并未形成民族教育领域聚焦和集中的议题。这与民族教育领域对民族教育本质的大论争对比,相距甚远。因此,借鉴新中国成立70年间民族教育本质大论争的经验,分析当前民族教育研究中“无争鸣”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提出解决之道,创造学术争鸣和讨论的氛围和环境,助推民族教育学中国学派创生的步伐。
    其次,满足当代中国民族教育学科化发展的内在需要。一门学科的持续发展应以学派为依托才得以进行,民族教育学也是如此。民族教育学要持续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必须要有学派的支撑。“通常意义上的‘学派’,指的是‘同一学科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构成学派至少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和特征:一是人物的代表性和研究的群体性;二是立场的一致性和发展的脉络性;三是学说的独立性和发展中的对话性。”但是,到目前为止,民族教育研究缺少自己的学派、缺少中国特色的学派。当代中国教育学学派形成与发展的困难,如缺乏学派意识、缺乏原创意义上的学术领袖、缺乏具有学派特质的学术共同体、缺乏理论上的创建和中国特色的理论范式、缺乏与实践的双向建构等。五个“缺乏”在民族教育学研究中更加突出。没有学派就没有自己的话语权、就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今的民族教育研究迫切需要创建自己的学派。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教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很多,但其中围绕一个问题展开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研究范围如此之广的现象比较少见。因此,认真总结和继承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教育本质大论争的经验和传统,分析其发生的缘由和条件,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传承学脉,为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的创建提供有益的经验。
    最后,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民族教育研究的繁荣。如今,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民族教育研究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荣使命。那么,民族教育研究如何前进、如何发展是学者们面临的新课题。展望民族教育研究的未来愿景,创生学派是重要的目标和方向。但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阐述清楚,一个学派的形成是自然而然,还是主观努力推动的?笔者倾向于二者都有,既需要自然的发展,更需要主观的努力和建设。正如有研究者指出:“部分学者认为一个学派的创建是‘历史的’、‘自觉的’形成的,是后人或他人回顾、反思一个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时一致公认的。这种认识当然不错,而且也为国内外及古今中外学派的发展所印证。但是也必须看到,学术研究中成熟的学者以创建学派为学术使命的努力,事实上也有很多学派是研究者自己主动建构并发展的,这以史学的年鉴学学派和京都学派最为典型。”因此,应在继承、借鉴和发扬民族教育本质大论争的经验、优点和传统的基础上,思考中国民族教育研究学派的创生。
    注释从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