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牧区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发展策略——基于东乌珠穆沁旗牧民家庭经济的人类学考察(2)


    四、牧业之外的生计策略:多元经济与自主发展
    无论在怎样的制度性结构条件下,牧民作为有目的的行动主体都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为了快速适应城镇化及现代化转型不断主动进行调适。美国社会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通过对东南亚农民长期的社会调查提出了“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理论。认为当农民的生活受制于气候限制和别人盘剥之时,他们会理智地选择风险较低,生存保障较高的生存方式,以保证家庭生计的“安全第一”,他将这种生存策略看作是围绕农民日常生活问题形成的一个“防御圈”。[9](P.27)本质上,牧民是社会人,他们的动机、行为和价值观念会受到社会及制度环境的制约,但同时他们又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并适应着社会和制度环境。出于理性思考及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牧民的家庭经济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生计策略的多元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牧业经营的风险,并通过多种生计的相互结合,为其中一种生计方式失败后选择一条安全的退路。
    可以说,当前牧民的生计策略是动态的,他们根据政策、市场以及环境等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进而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家庭不同生计方式的相互补充。调查发现,部分牧民开始选择牧业之外的其他职业作为家庭牧业经济的补充,从事第二职业的牧民大多包括无畜少畜户,接受过中、高等教育不愿从事牧业的牧户,因草场退化被禁牧的牧民以及为孩子上学进城陪读的牧民这四种类型。传统的牧业生计与多样化的谋生方式,如打工与创业等各种职业角色相结合的生存策略成为东乌旗牧民家庭生计的合理整合。以下两个个案是东乌旗牧民创业成功的典型代表。
    个案2:HQT,31岁,蒙古族,嘎达布其镇巴彦都兰嘎查牧民,家里三口人。1994年去内蒙古医学院自费学习蒙医六年,2000年回到东乌旗不久后结了婚。结婚时,父母给他分了1个人的草场2040亩,200只羊,15头牛,7匹马。由于草场和牛羊太少,于是他决定进城创业。当时没有创业资本,和岳父借了5000元,在旗蒙古族第二小学旁开了一家不到60平方米的“日升综合商店”。开始不懂如何经营,商品种类少,后来在不断地摸索中,商店的收入开始逐年增加,规模也逐年扩大,目前年纯收入8万元,成为东乌旗有名的创业典型户。从2010年,每年秋天妻子经营商店,他下牧区给牧民安装水暖,如果安装两间房,连工带料,至少可赚5000-6000元,每年10月底收工。想找他安装水暖的牧民,可以通过名片上的电话进行联系。刚开始是一个人下去,手工给人安装,现在活越来越多了,于是就购买了全自动安装工具,又雇了一个小伙子。夏天安装,凌晨3点就得从旗里出发,原因是东乌旗的牧区路太远,路上得走五六个小时。经过几年的努力,去年他在旗里买了一套小别墅,目前正在装修。自己的草场租给了牧区的二哥,2元/亩,200多只羊寄养在二哥的羊群里,一只羊一年付给哥哥200元,羔子归二哥,羊毛收入归自己,丢了死了由二哥赔偿。(11)
    个案3:XM,35岁,蒙古族,祖籍通辽,2002年嫁到东乌旗萨麦苏木陶森淖尔嘎查,当时老公家给分了2500亩草场,100多只羊。家里羊少,收入不高,牧区放牧很受罪,再加上学校合并,孩子需要人陪读,于是在2006年,来到旗里创业。由于嫁过来之前她在通辽学习过理发,所以就开了一家理发店。现在牧区还有200只羊,10头牛,都放在小叔子的羊群里一起放,两家一起雇了一个羊倌,不管吃住,3000元/月,每年春天接羔和秋天打草时都会回去帮忙。现在理发店每月收入为7000元,2010年老公又买了出租车,接送嘎查和旗里来回的牧民,他给牧民留了名片,需要坐车可以打电话联系。拼车50元/人,月收入6000多元。今年又花了22万在旗里买了楼房。这几年买车、买房、买车库,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了,下一步的奋斗目标是再买个100多平方米的门脸房扩大店面。(12)
    事实上,类似这些由于少畜无畜或孩子陪读需要进城创业的牧民,能够成功的关键,和创业者的文化程度以及掌握的相关技能有关,如以上个案中的HQT,他在创业之前曾去呼和浩特学医六年,而XM也已在通辽学习了一年的理发技能,他们分别不同程度接触到了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创业技能,汉语水平也较好。正如布迪厄“实践理论”[10]中关于“人通过行动与客观世界产生交互关系,有目的性地发挥能动性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阐释,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场域中的行动者,东乌旗牧民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进城创业,努力把握更多的社会资本增加家庭收入。并且我们发现,他们在进城创业的同时,牧区还有一定数量的草场和牛羊,交给家庭其他成员照看经营。可以说,当现代性植入传统社会之后,多元的家庭策略强化了游牧经济在更广阔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将一切可利用资源转化为维系牧业生计再生产资本的可能。
    由此,在城镇化现代化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东乌旗的牧业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自给自足的生计经济转变为现金经济,从粗放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方式,从一元的牧业生计转变为以牧为主,多种职业并存的多元家庭经济过程。而牧民在不断调适中,自觉建构起的与草原生态及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职业结构,体现了牧区社会发展的多种选择。如果说草场承包之初,他们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那么如今为了生存的可持续,他们已经在适应和选择的阵痛中成长为主动和能动的生产者和再造者。通过极具弹性和灵活性的生存策略努力融入城镇化、现代化的广阔环境中。尽管他们认为自己的声音在政府发展话语体系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但还是利用现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主动建构起一套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内发的、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五、结语
    东乌珠穆沁旗城镇化过程中关于牧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张力源于国家和地方不同的发展观。地方政府代表着发展话语体系中的现代主义观点,认为让生态脆弱区的牧民迁出草原,住进统一规划的现代城镇,转变其传统牧业生产方式,就可以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牧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牧民而言,这仅仅是国家的主观行为,是一种“被动”的发展。面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转型的生存压力,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适合牧区社会的发展方式,产生了多元的发展意愿。比如通过“两头家”策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调动熟人网络及社会资源开展合作生产,主动寻求多元生计与自主发展。这都是作为个体家庭经济的内发行为策略,是对自身“主动”发展的努力和尝试,也是作为民间地方话语体系的发展观。
    上述研究表明,适合本民族生态及文化特点的自主性发展才是实现牧区城镇化的基础。日本的鹤见和子教授在其执教的上智大学提出了“内发型发展”概念,他认为内发型发展是“适应于不同生态体系,植根于地方文化遗产,借助于外来知识、技术、制度等,进行自律性地创造。”[11](P.11)内发型发展强调“内力拉动”促进地区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牧区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中,要基于草原生态和地方文化根基,培育内生动能,善于倾听牧民的声音,重视在地群众的发展诉求,充分尊重牧民意愿,重塑牧民在城镇化及牧区振兴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谨慎选择外部资源输入和外力推动的发展路径,发展多样化的家庭经济及合作生产,发挥地区企业、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重视与自然环境及地方传统相协调的内发型发展思路。因此,基于目前中国城镇化的现实基础,我们要做到既不急功近利,又不故步自封,走“稳健的城镇化之路”,这样才能确保到2050年,我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牧区实现全面振兴。
    注释:
    ①东乌珠穆沁旗统计局:《东乌珠穆沁旗统计年鉴》,2016年。
    ②数据来源:东乌旗草原站草原概况内部统计报告。
    ③数据来源:东乌旗人口办提供。
    ④乌里雅斯太镇:东乌珠穆沁旗的旗府所在地。
    ⑤“吊庄移民”:一种借鉴了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传统的“拉吊庄”方式,将每个贫困户迁出几口人,使其分属迁出地和迁入地两头管理,并保留原有住房和田地,待后期稳定下来,再交由属地管理的移民安置方式。参看:桑敏兰:《宁夏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发展研究》,《西北人口》2005年第1期,第37页。
    ⑥“两头摆动的生存模式”:即移民利用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努力在两地之间寻求适合自身的生存方式。参看:何海狮:《生态移民中的摆动模式——以粤北方洞瑶族村为例》,《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第204页。
    ⑦苏鲁克:指占有大量牲畜的王公、寺庙或牧主把牲畜租给牧工放牧,给予极少生活品作为报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牧区租放牲畜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⑧腾讯财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http://news.qq.com/,2017-02-10。
    ⑨访谈地点和时间:乌里雅斯太镇,恩和吉日嘎郎嘎查,2018年8月10日。
    ⑩数据来源:东乌旗畜牧业经营管理站提供。
    (11)访谈地点和时间:乌里雅斯太镇,2018年8月15日。
    (12)访谈地点和时间:乌里雅斯太镇,2018年8月20日。
    参考文献:
    [1]闵文义.西部民族牧区城镇化模式研究——以畜牧业产业化链条、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城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高德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现实分析及其出路[J].企业研究,2011,(12).
    [3]沈茂英.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藏研究,2010,(5).
    [4]刘晓鹰,杨建翠.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对增长极理论的贡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4).
    [5]罗雪莉.旅游开发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四川省西昌市城镇化建设为例[J].农村经济,2011,(9).
    [6]毛生武.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模式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任国英,焦开山.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J].民族研究,2012,(4).
    [8]吴重庆.内发型发展与开发扶贫问题[J].天府新论,2016,(6).
    [9][美]詹姆斯·斯科特(程立显、刘建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0]Pierre Bourdieu.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