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自然法基础——弗雷泽对自然状态的阐释(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02 未知 国曦今 参加讨论
四、以认识论取代自然情感:弗雷泽对人性基础的阐发 卢梭对自然状态的解释不只是对原始人生活场景的描述,而是对普遍人性的探讨。弗雷泽也同样如此,巫术思维并非只在原始社会中存在,它既是一种认知方式,也是延续至今的社会习俗的内在逻辑。在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弗雷泽对原始心智进行了认识论意义上的还原,他找到巫术思维的认识论错误,揭示出人性固有的认识陷阱。 弗雷泽对认识论的讨论不像哲学家那样限定在概念之间,因为他要处理的大部分材料来自未开化民族,受其认知水平和表达方式所限,弗雷泽无法将它还原到哲学层面。人们的信仰方式同样显示了他的认知水平,弗雷泽用巫术—宗教—科学勾勒出一条认识线索,他尤其强调巫术与宗教之间的区别。借助柏拉图的理念论,弗雷泽把巫术和宗教区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方式。巫术更为原始,虽然在认知过程中发生了逻辑错误,但它仍以自然事物为参照,以认识自然为目标。而宗教思维则不同,它构想出一个超越于自然之上的观念实体即神,以神的好恶取代自然规律。在这个意义上,弗雷泽认为巫术离科学更近(Frazer,1911:220-243)。 弗雷泽在剑桥大学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毕业论文主题,并以此获得留校资格。在这篇论文中,弗雷泽考察了理念论的始末,开展了对巫术思维的研究。弗雷泽认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人们的认识方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苏格拉底强调用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而柏拉图则认为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他提出理念论以勾连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企图认识无限和绝对的知识,为积累的知识提供确定性。弗雷泽考察了柏拉图理念论的阐发过程,认为即使是理念论也不能避免感性认知的错误,反而容易引发更大的危机。 弗雷泽拒绝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这是使神灵观念固化的重要原因。他主张回到苏格拉底的方法,并揭示出在苏格拉底的“总结”之外另有一条更为隐蔽的认识线索。 苏格拉底认为,理性依靠归纳和推理整合经验材料。弗雷泽则看到,记忆(memory)、抽象(abstraction)和比较(comparison)是先于理性的认识之路,它们同样从感觉而来。感觉是当下的,当一个感觉发生时,过去不可知,未来不可知,只能对当下的感觉有记忆。感觉出现得多了,人们便会进行比较;当两个感觉差不多时,人们会在记忆中形成一个大体印象。这种记忆的能力是从纯感觉的片断中产生的心灵状态,是感觉之间的相似作用。它是情景化的记忆。它本身没什么用,只能使我们有一些曾经经历过的模糊印象。在这之后,理性运用抽象和总结的能力使我们注意到相似的事物,同时把不相似的事物区分开来,这种归纳相似性的方法就是苏格拉底“总结”的基础,而弗雷泽则揭示出在总结之前发生的记忆相似性的过程(Frazer,1967:3)。 弗雷泽既然看到了感觉的这层作用,便能解释柏拉图用回忆说弥合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断裂的两条原则。柏拉图为了避免感官认识的不稳定性,先将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进行抽象,又以回忆说建立二者的关联。他认为,抽象后的观念被两个原则所联系,其一是相似(resemblance),比如一个人的相片代表了他;其二是接触(contiguity),比如琴使我们想到了拿琴的人,因为我们头脑中有个他拿着琴的记忆(memory),又或者是看到了A就能想到B的某个观点,因为我们看到他俩接触的场景。根据回忆说的原则,那些被表明的观念(notion)与表明事物的观念既可以像,也可以不像,而并非像归纳原则一样是相似的。比如说,在仅仅是接触的例子中,我们由琴联想到人,琴和人在归纳原则下是不同类别的事物,但在接触原则下,它们便可以发生联系。在相似律指导下,被表明的事物既可以完全与表明的事物相似,也可以部分地与它们相似,比如“相片代表了人”是完全的相似,而“洒水代表雨水”只是部分的相似(Frazer,1967:52-61)。 柏拉图认为,在所有回忆的例子中,被表明的那些观念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存在,这就是理念论的雏形。拿相等来举例,生活中我们会见到相等的事物,它们多多少少存在着不相等的地方。柏拉图认为,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两个相等的事物时所产生的“相等”观念,一定是在看到它们之前就存在的,否则不可能在两个事实上有所差别的事物中发现它们的相等性。因此,相等的理念一定不能来自于感觉,它是先天的。而弗雷泽却认为,在观念相似性背后通过记忆和印象形成的感觉相似性,似乎更符合理性抽象能力尚未完全发育的普通人的心智状态(Frazer,1967:10-31、45-52、71-8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