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自然法基础——弗雷泽对自然状态的阐释(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41 未知 国曦今 参加讨论
弗雷泽从感觉的相似性中提出交感巫术原则。以往的认识论旨在求真,而弗雷泽却大胆地说出“假”的存在。他承认感觉相似性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了错误,并认为这便是巫术思维的来源。巫术思维包含两个原则,即相似律和接触律,二者被合称为交感巫术(sympathy magic)。相似律是把相似的东西看作同一个事物,接触律是把曾经接触看成一直接触。因为是感觉的作用,所以它们仅产生某种印象,当人们尚不懂得运用理性加以辨别时,巫术思维便发生了。比如我们说琴和人是不同类的东西,对琴的破坏无法伤害人本身。但在巫术思维里,人们运用的是感觉和记忆,当他看到一个人抱着琴时,他便在脑海中保留了人与琴相连的场景,而他的理性尚不懂得通过物体的性质对不同的事物进行区分,他会天然地认为对琴进行作用就能对人产生影响。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说,弗雷泽对柏拉图理念论的反对,实际上是对西方宗教传统的清理。理念论被认为是基督教核心思想的先行者,尤其当柏拉图把灵魂和理念作为实体进行规定后,对感官经验的否定使人们认为灵魂和上帝才是更可靠的实体。在人们不可知的灵魂和无法捉摸的神性中,不论是知识还是善行都更为绝对。这种思想的极端化导致了中世纪的黑暗,世俗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分离,人不再相信自己的认识能力,而完全投降于上帝的安排。理念世界的知识优先于可感世界,致使感性和理性必须服从于信仰;精神王国的正义优先于世俗生活的正义,造成教会权威凌驾于世俗王权。直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重新接受,人们才对自然王国和人类理智逐渐恢复信任,在精神层面上遏制理念论的扩张。教会的解体不能在思想上根除理念论,因此引发了早期英国经验主义对唯名论和实在论的讨论。上帝所代表的绝对理念遭到哲学家的质疑,在中世纪的实在论彻底消失之后,关于共相(general notion)的形式的讨论仍是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三角形的共相或者一个人的共相吗?洛克认为完全可以,尽管有些困难。但经验主义的休谟和贝克莱却极力反对。他们认为共相只是代表,即是所有类似实例的一个而已,休谟甚至直接拒绝承认有任何的共相(Frazer,1967:68-71)。 关于共相的哲学讨论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和政体的重新判断,休谟的道德哲学从反思康德的绝对律令出发,带有很强的经验感和历史性。此后的英国经验主义在告别了理念论指导下的认知方式和道德说教之后,逐渐展开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引出了19世纪考古学、生物—人类学、民族志等一系列浩浩荡荡的知识大变革。当时的学者认为,庞大的资料库和调查报告才是知识的阶梯,由此归纳出的普遍性规律才能指导实践。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历史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历史不再是观念的执行者,它本身就是行动的主体。因此,我们对社会秩序和道德的把握不能再依靠观念的阐释,而是要回到历史之中,在经验层面找到秩序和道德发生的源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