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时有的中央领导人不让瞿秋白随军长征,不仅毛泽东很有意见,而且其他一些同志也很不满意。中央红军主力北上转移时,因负伤而留在中央苏区的陈毅,出于对战友的关切和对这种错误处置的义愤,亲自把一匹好马送给瞿秋白,并劝他跟部队一起走。但是,他却谢绝说:“组织没决定,我不能擅自前去,要服从组织决定。”(转引自庄晓东《瞿秋白同志在中央苏区》,《忆秋白》第338页。)当长征部队出发经过他的驻地瑞金下肖区时,他赶去同李富春、蔡畅、徐特立、刘少文等同志话别。他发觉徐老的马亻夫身体不大好,当即让他那位身强力壮的马亻夫跟随徐老长征。在危急情势下,他心里想的仍是战友。
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出发长征以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仍然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抱病工作,他主编的《红色中华》报照常如期出版。
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时,毛泽东曾经从遵义发电报给留在江西苏区的中央局同志,“要妥善安排秋白同志”(吴黎平:《忆与秋白同志相处的日子及其他》,《学习与研究》1981年第5期。)。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长征途中发出的这份电报,寄托了关切和怀念战友的深情。 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瞿秋白于1935年6月18日慷慨就义以后,毛泽东每当同人谈及他时,常常言之不胜痛惜。
1939年5月,肖三回到了延安。一天晚上,他同毛泽东在月下散步,谈起牺牲了的战友何叔衡、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沉默了许久。谈到瞿秋白时,毛泽东无限惋惜地说:“是啊!假如他活着,现在领导边区的文化运动该有多好啊!”(转引自肖三《秋风秋雨话秋白》,《忆秋白》第176页。)
1942年的一天,李又然在延安的窑洞里同毛泽东谈论文艺界的问题。毛泽东一听,脸上显出愁容,一声不响。隔了许久,他动情地说:“怎么有一个人,又懂政治,又懂艺术!要是瞿秋白同志还在就好了!”(转引自李又然《毛主席回忆录之一》,《新文学史科》1982年第2期。)毛泽东根据向文艺界调查研究所得情况,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但讲稿过了半年才拿出来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其间,他为研究文艺问题还阅读了瞿秋白的《海上述林》等译著。
1945年4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瞿秋白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正确评价。决议指出:“所谓犯‘调和路线错误’的瞿秋白同志,是当时党内有威信的领导者之一,他在被打击以后仍继续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主要是在文化方面),在1935年6月也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所有这些同志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慨,乃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16页。)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于1950年12月31日为出版瞿秋白的遗著题词。题词全文是:“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著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瞿秋白选集》插页手稿影印件,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瞿秋白和毛泽东是两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为了人民、为了革命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寻求真理的高尚品德,勇于进取、不断开拓的伟大气魄,正是他们在革命征途中志同道合的共同思想渊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