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史百科 > 中国文化史 >

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 揭秘越王勾践剑发掘始末(2)

1965年12月,在距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处的望山一号墓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棺内人骨架的左则,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在这把锋利无比、精美绝伦的青铜剑的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共八个字。这种古文字,史称“鸟虫文”,是篆书的变体,释读颇难。考古工作者在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佥)”。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只有弄清剑上的越王之名方可做出定论。于是,在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以书信往来为主要方式的、轰动一时的学术讨论。讨论是由主持此次发掘的著名考古学家方壮猷教授发起的,参加者有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陈梦家、胡厚宜、苏秉琦、史树青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向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八字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即勾践)。勾践--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春秋晚期霸主,脍炙人口的成语"卧薪尝胆"说的就是他败而不妥、励精图治的故事。

越王剑何以出土于楚国墓地

那么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勾践之剑何以会出土于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之中呢?学术界为此再次展开热烈讨论,有人认为是越女嫁到楚国时的陪嫁品,唐兰、郭沫若等著名学者讨论剑铭书信因为史载楚越两国关系密切,勾践之女是楚昭王的宠姬,即楚惠王之母,此剑可能是越人的陪嫁品;也有人认为此剑系楚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越国后来是被楚国灭掉的。根据出土该剑的望山一号墓内的竹简考证,墓主人应为邵固。死时尚不足30岁,系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大贵族,与楚王室关系密切。越王勾践剑的出土,为学术界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

越王勾践剑虽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时依旧光洁如新,寒气逼人,锋利无比。为解开勾践剑千古不锈之谜,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及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的学者们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因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越王勾践剑青铜合金配比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此外,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在剑鞘的保护下,又处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层中;并且它所处的环境与外界基本隔绝,这也是它没有生锈的重要原因。

当时制剑工艺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即在剑身表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铬,其厚度不过0.1毫米左右,而作用十分明显,正是它保护古剑至今如新,锋芒逼人。这种技艺现在已失传,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必须用电镀等技术,可见当时技艺之高明。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代。当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候割据,征战频繁。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当中原各国正闹着内政变迁期间,南方的楚、吴、越之间则开始了激烈的征战,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在今江苏南部,都城为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在今浙江北部,都城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先是吴楚争霸,而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不甘寂寞,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袭击吴国。公元前496年,吴越开战,吴师战败,吴王阖闾负伤而死。公元前494年,其子夫差替父报仇,带兵伐越,使越臣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