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异说《春秋》——中国古代灾异意识(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34 光明日报 闫春新 参加讨论
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思想所建立的《春秋》灾异理论,以“天”为道德本体与最高权力来源,以“天人同构”“物类相感”、融合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要特征,以宣扬天命的王权论和天人谴告说为核心内容。在董仲舒看来,上天是至上的人间主宰,一方面,君主由上天授命而代理天下,君主权威不容质疑;同时另一方面,君主权力更受制于上天。其虽贵为天子,却务必顺天、敬德与勤政。若违背了天意而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相反君主如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即便遇到灾异时,人君若顺应天意行事,便可免除灾难,反之,天必降灾异于人:“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不救以德,不出三年,天当雨石。”(《五行变救》)这种尊王却又警示帝王的祥瑞灾异思想,是对《春秋》经及其三传原有文本中的灾异说——只记灾异而不言祥瑞的最大发展甚或理论突破。 董仲舒凭依《公羊春秋》经传的神学性资源,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在理论上创建系统而完整的“天人感应”灾异思想,从而使公羊学呈现出更为浓厚的神秘特色,极大地推动了《春秋》灾异说的累成。 由于陆贾、董仲舒所逐步建立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其后的汉晋儒,无论是今文经派还是古文经派,各自基于其自身的《春秋》三传文本立场,都从不同角度,对《春秋》经文本予以了进一步的灾异赋义。 首先,东汉末年的公羊学大师何休,对西汉以来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在其《公羊解诂》中,进行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与发挥:一是从总结《春秋》诸义条例上,将其发展为更具神秘特色的“人事与灾异”之“二类”说。在注解《公羊传》中,明确地认定两者的必然联系。在何休看来,社会之人事与自然之灾异的互动,是《春秋》经的内在意蕴。经文中的所有灾异记载,固皆孔子之微言,无不蕴含着其以天道明王道的圣人大义,从而最终累成了《春秋》灾异说。据统计,《公羊解诂》所记灾异总数三百余条。何休所言灾异,无一例外都以人事说之。在他看来,大凡天降灾异,必与人事相关。换言之,正是人间的恶行恶事,才招引了天降灾异。二是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基础上,又继之以谶纬理论说《公羊》。皮锡瑞《经学历史》云:“或疑获麟制作,出自谶纬家言;赤鸟端门,事近荒唐,词亦鄙俚;《公羊传》并无明说,何休不应载入《解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清代吉林地方与朝鲜的互市贸易
- 下一篇:毛家坪遗址发掘丰富秦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