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杰:由《治史三书》论严耕望的治史特征(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5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魏俊杰 参加讨论
严耕望有关宏观通识的经验之谈,既是对钱穆等先生治学的继承,也是其自身治史的心得体会。严氏的皇皇巨制如《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仆尚丞郎表》、《唐代交通图考》等,都是在宏观的通识下建构而成的,无不体现他的史学取向。对于严耕望宏观的通识,余英时认为:“他的历史宏观竟与法国年鉴派大师FernandBraudel颇多暗合。例如他治唐代人文地理取‘全史’的观点,即后者研究16世纪地中海世界的路向;他治制度史,重点也在长期性的结构,而不在变幻的人事。这自然是受到社会科学的暗示而然,不过未加理论化而已。”严耕望治史取向与布罗代尔颇有暗合,但并没有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他认为,盲从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会使史学研究走上“空疏浮虚”、“游谈无根”之途。 当然,要做到精密考证与宏观通识的结合是不容易的,许倬云指出严氏之学“既要有棉花针的考证,又要有开山斧的宏观史识,更需要有耐力”。严耕望也自称,“盖余为学,即详征史料作深入之研究,又期广被于全面,严密组织,成其系统。深入与广面本难兼顾,而余奋力为之。”严耕望学术成就的取得,在于其兼顾深入与广面,并终身锲而不舍地为之努力。 严耕望在其师长的影响下,在治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密的考证与宏观的通识相结合的特征。严耕望治史重视细节而不失宏观主旨,精细而能见其大,故能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富有新意的立论基于丰赡的史料,而没有先入为主的社会科学理论,故不会成为理论的奴役。在宏观通识的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是治史的基本原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应遵循的准则。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孙宅巍:西方人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
- 下一篇:考古发现揭示早期秦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