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抗战时期中共侨务公共外交的早期实践(2)


    中共早期代表性的公共外交活动除了毛泽东会见斯诺(斯诺营造国外公众舆论)之外,还有一则非常典型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例子,即毛泽东会见华侨记者黄薇,黄薇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营造有利的华侨华人及外国公众舆论,体现了侨务公共外交的鲜明特点。
    黄薇,福建龙岩人。1932年考上明治大学。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学生的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她怀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情,毅然回到祖国。1938年4月,黄薇作为一名华侨记者,以新加坡《星洲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参加武汉新闻界组织的记者团前往徐州抗战前线采访。1938年6月,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赴延安,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安排黄薇随团前往采访。
    黄薇到达延安后,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接见。她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一个联欢晚会上。毛泽东给黄薇的感觉是,这个共产党领袖非常随和亲切,深受百姓拥戴。7月下旬,毛泽东在晚上十一点多钟接见黄薇和其他两名记者。这次会谈中,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广大华侨的爱国精神。他还指出,“华侨同胞身在异国,但他们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祖国的兴衰,同他们的境遇紧密相关”(黄薇、龚陶怡:《风雨人生:黄薇、龚陶怡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在后来的一次宴会上,毛泽东问起黄薇他们来延安后的感受。黄薇认为,延安虽然生活艰苦,却是个新型的社会,在这里大家上下平等,同甘共苦,每个人都显得健康活泼,轻松愉快。最后黄薇要求留在延安学习和参加革命事业。面对黄薇的请求,毛泽东建议她还是做记者更好,“当记者也是学习,作为一个华侨记者,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海外侨胞作宣传报道,使他们了解祖国的情况,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这个工作很有意义,这也是为祖国抗战做出的贡献”(《风雨人生:黄薇、龚陶怡回忆录》,第54页)。
    虽然留在延安是黄薇由衷的心愿,但她还是遵照毛泽东的意见,开始了华北敌后采访的历程。黄薇先后采访了八路军著名将领聂荣臻、贺龙、萧克、左权,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模范县长吕尊周以及英勇队长毛支等人。1939年2月到8月,她以亲身见闻写成百余篇敌后通讯,先后在《星洲日报》和《星洲晚报》等报刊上连载。这些通讯或者报道共产党领导群众英勇抗战的事迹,或者揭露日本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等,在海外侨胞当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如黄薇写的报道《见到贺龙师长》(发表于《星洲日报》),不仅生动介绍了贺龙的生平及其全家30余人都被国民党杀害的事迹,而且还客观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为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奋斗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没有政治派别的华侨记者之手,将晋察冀边区这些共产党人真实而生动的形象传播到海外,比党报记者的报道力量更大,更让人信服,也更有利于塑造中国共产党的海外形象(宋素红:《女性媒介:历史与传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193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