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遗址认定及其历史考古价值(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5:11:09 张家口在线 贺勇 李惠生 马逵 参加讨论
不过武宗短命,至大四年正月初七日,中都中、外城还未竣工便死了。当月十九日,“日赤如赭。”即将登基的仁宗见天象有异,当天敕命“罢城中都。”⑦ 中都消停了。但作为通衢大道,每年仍为元帝北幸上都、南返大都、东出西还必经之地,游猎与驻跸常地,巍峨都城雄风仍存。其战略地位并无变化,许多重要决策,如差税蠲免等,常常是兴和与大都、上都并提,享受同等待遇。直至元代后期,中都仍为皇帝与大臣商议、决定国家大事的常地。 中都是元代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元代历史紧密联系,研究中都的历史,对充实元代历史关系重大。 一、中都的兴建不是武宗个人的偶然行为。武宗之所以要在张北建造元中都,和这个地方独具的地理、历史条件分不开。这里适于避暑,又地处大都、上都之间,北通和林,西达西域,北联草原,南制中原,确是理想的建都之地。这个地区,历史上是蒙古草原联系中原汉族地区的交通咽喉和枢纽,是闻名天下的商品集散地,素有“北方丝绸之路”和“旱码头”之称。 大都与上都相距400余公里,其间有四条道路相联系,其中经怀来、宣化野狐岭、张北的西路,是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元朝以前,蒙古与中原往来,多数行此路,成吉思汗派木华黎统帅蒙古骑兵攻打金朝,窝阔台进击中原,也是通过此道。此道一直被忽必烈称为“正站”:“但有骑坐铺马使臣等”,“止令经由抚州(今张北)、宣德府正站。”⑧这是中统三年(1262年)四月的谕旨。 二、中都是多京制的产物。辽、金时代的多京制,对武宗的决策不会没有影响。辽朝最初建都于潢河北岸的临潢府,称上京。随着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先后建立了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定府等。金承辽制,在先后建都上京、中都、汴梁的同时,仍有西京、中京、北京、东京等建置。元朝建立后实行两都制以及武宗建造中都,都是这种多京制的继续。 元朝曾先后建造了四座都城,即建于窝阔台汗七年(1235年)的现蒙古国的哈剌和林城,忽必烈建于宪宗蒙哥汗六年(1256年)的现内蒙古正蓝旗的元上都,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的现北京元大都,武宗建于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现河北省张北县的元中都。 三、中都是上都的支撑点。忽必烈自建藩府于金莲川起,对坝上地区的经营就格外关注,宪宗四年(1254年)复立抚州就是一个例证。开平城(即后来的上都)建成后,忽必烈有了一个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但它距金中都燕京(今北京),以及山西大同都比较远。开平与燕京之间驿路、辇道等交通要道的修筑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在开平以南,在开平所能辐射的区域内,还必须有一些支撑点,从而形成一个运转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网络。 中统年间(1260-1264年)与阿里不歌争夺帝位的斗争,给忽必烈以强烈刺激,坚定了他在开平、燕京之间加强经营的决心,并付渚行动。据《元史》记载,中统元年六月,诏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抚司运米万石,输开平及抚州、沙井、净州(今内蒙古四子王旗)、鱼儿泊以备军储。十一月,升抚州为隆兴府,领怀安、天成、成宁、高原四县。十二月,建行宫于隆兴府。中统四年(1263年)十月,置隆兴路驿。 忽必烈升抚州为路级建置,并改名隆兴,是与它在屏卫两都、保证两都联系畅通中的重要地位分不开的。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宣德府,无论人口数量,还是辖区面积都远远超过隆兴府,但隆兴独立建路,宣德府却一直隶属上都路而不能升格,完全取决于其战略地位。 武宗于此建中都,是忽必烈战略运筹的继续,中都是上都强劲的支撑点。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林继中:超越“以史证诗”
- 下一篇:历史编纂: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