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刘勇恒、彭卫民:传统中朝关系研究三种话语体系(2)


    从域外史料重新认识中国
    1960年与2008年,韩国成均馆大学大东文化研究所先后编录《燕行录选集》2册与《燕行录选集·补遗》3册,1976年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又编录了《国译燕行录选集》10册,2001年与2008年,韩国东国大学校大学名誉教授林基中又先后编录《燕行录全集》前100册约380篇及《燕行录全集·续集》50册约107篇,此外,林基中与日本京都大学夫马进教授又合编了《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3册。在韩国学界积极编录中朝关系史料的背景下,早在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张存武就提醒学界注意《燕行录》在中朝关系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尤其是燕行使者在文集中表露的对华态度,几乎在同一时期,韩国学者金圣七也不遗余力地向学界推销《燕行录》的重要性。就目前而言,凭借以《燕行录》为代表的域外史料,明清中朝关系的研究大致呈现出如下的方向:
    明末清初朝鲜对华政策、清国与朝鲜的朝贡政策及朝贡贸易、清国与朝鲜知识人的交游与文化交流、朝鲜使节的华夷观念。⑩日本学者夫马进以洪大容1764年燕行及通信为考察对象,论述朝鲜知识人的中华观,他更进一步指出早在16世纪中期后,朝鲜使节的中国认同观就已经开始减弱,除此以外,夫马也十分注重《同文汇考》、《李朝实录》及明、清《实录》来了解明、清、朝鲜三者“礼”与“问罪”的若干关系。
    关于清朝入关前的中朝关系,韩国学界《燕行录》研究的代表人物崔韶子以两次清国对朝战争:丁卯胡乱(1627年)、丙子胡乱(1636年)为背景,考察了朝鲜外交上的对华态度。崔韶子及韩国学者姜在彦、尹景喜、宋美玲等人又重点考察“北学”思想在朝鲜的形成过程以及17~18世纪对清国交流的基本态度演变,从燕行使者对清朝政治结构的诸多分析表明,朝鲜并不能完全缕析自身与清国之间的关系。
    黄俊杰认为,东亚政治文明体系的构建中,有“政治认同”与“政治自我”的区分,也有“文化认同”与“文化自我”的区分,即藩国对宗主国的认同与藩国自身的认同是研究者同样需要注意的问题,又或者称之为异地传入的“去脉络化”与融入本国的“再脉络化”现象,对其动态关系把握才是研究得以深入的法门。
    陈尚胜对明清之际李氏朝鲜对华关系有颇为深入的研究,描述了朝鲜从对明代的“朝天”到对清代的“燕行”的基本进程,从政治认同上分析了朝鲜对华关系的递变原因。葛兆光基于《燕行录》与《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等一手材料,考察了李氏朝鲜对中国政治、文化以及学术上的批判,提出了17世纪后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东亚共同体以及中国认同论这一基本方向。王振忠的研究表明,从18世纪日本、朝鲜对盛清时代的中国的重新理解与定义,在东亚邻国对清国文化认识的微妙变化中,既体现了对他者的反思与批判,也表达了自身焦虑与反弹。
    但实际上,韩国学者刘奉学提出“北学中原”的萌芽应该在17世纪就已经形成;杨雨蕾继而则认为朝鲜北学中原,是燕行使节为了解决“华夷观”与朝鲜国内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这种过程中,北学派逐渐打破了“华夷之辨”的思维,不过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种本质回归。
    裴英姬在总结自1933年以来的《燕行录》(中朝关系)研究时强调,中、日、韩三国学者对《燕行录》的研究重复者居多,整体、系统性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并没有形成连续性的对话,多数学者只关注18世纪盛清时期的中朝关系,而忽略了明朝中晚期与明清易代时朝鲜表达出来的强烈民族情感。
    从儒教文明交流出发探讨传统中朝关系
    朝鲜时代遗留下来的礼经之繁多让人咂舌,1976年韩国文集编纂委员会编录了近3000册的《韩国历代文集丛书》、2011年庆星大学校韩国学研究所先后编录了近300册的《韩国礼学丛书》(前编、后编、补遗),将李氏朝鲜500年的学者文集与礼学成果详细的整理出版,其规模之大足以与《续修四库全书》媲美,仅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中国礼学朝鲜化的深远影响,这里还不包括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Korea)与韩国学中央研究院(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所藏的其他礼书。
    就研究成果来看,卢仁淑与吾妻重二分别是韩国、日本学界《家礼》研究的集大成者之一,两位学者均将《家礼》的域外实践纳入实证的范畴,认为《家礼》是构建东亚政治认同的重要精神典籍;韩国学者高英津以朝鲜时代三个不同时期国法和家礼关系的探讨为切入点,论述了家礼在积极适应朝鲜王室与地方社会的过程中对政治自我认同做出的贡献。
    彭林则更多地考察《家礼》东迁带给朝鲜时代政治与文化的异变,认为《家礼》是朝鲜政治得以延续五百余年的精神依托;林月惠以退溪先生李滉(1501~1570)、栗谷先生李珥(1536~1584)、艮斋先生田愚(1841~1922)等学者为研究个案,从纯粹的学术内在理路比照了朱子学与朝鲜时代的性理学,认为朝鲜对中国儒学的认同与运用呈现出一种“异曲同调”的价值观。如果说“礼”足以强化朝贡体系下的角色关系的话,则东亚“天下”体制的国家间秩序的维持主要又通过礼学中的“伦人”与“服国”观念来维系,故而“天下是一个巨大的秩序连续体的一部分,礼是一种适合家庭、社会及国际社会的秩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