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龚自珍和魏源的舆地学研究(4)


    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舆地学 
    (一)东南海疆危机的爆发 
    鸦片战争以后,今文经学的边疆史地研究视野从西北转向东南沿海,由边疆转向域外海国世界。齐思和评价魏源,“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46)王家俭进一步指出魏源“策海防以言战守”。(47)魏源的边疆史地学研究正是其今文经学变法思想的具体实现。19世纪中叶东南沿海危机的出现,引发中国千古未有的新变局。传统的西北边患与新的东南海疆危机,迫使魏源从今文经学视野重新思考“夷狄”。“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48)为了维护“大一统”,对待“新夷狄”需要有“旁咨风俗,广览地球”的识见,魏源的边疆观包含域外世界因素。道光六年张格尔之乱,魏源的经世之作《答人问西北边域书》主张移民实边,属于西北边疆史地的著述。除盛京、吉林、黑龙江东三省为满洲根本重地外,西北边域指称的边疆主要指内蒙古、外蒙古、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前藏、后藏、青海等西北藩服,哈萨克、布鲁特、安集延、温都斯坦、爱乌罕、那木干、巴勒布、作木郎、落敏汤、布鲁克巴等西属国,乌梁海、巴眼虎、科布多等北属国。(49)可见,魏源的西北边疆实际包括中国所有陆地边疆。 
      魏源的《答人问西北边域书》和龚自珍的《御试安边绥远疏》都包含反对“捐西守东之议”的思想。(50)鸦片战争前,魏源西北边疆舆地学的主要成就即是《答人问西北边域书》,有力驳斥了“捐西守东之议”,其边疆建设思想主张融入《圣武记》一书。(51)此后最能体现魏源经世思想的是《皇朝经世文编》,该书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六十三目,基本涵盖了国家政务。其中,兵政一门中的塞防和海防反映了魏源陆地边疆和沿海边疆并重的整体边疆观,建立了西北陆地边疆和东南沿海边疆互动的空间结构。其作于鸦片战争爆发之年的《寰海》七律诗句“千舶东南提举使,九边茶马驭戎韬”,(52)反映了东南海疆与九边陆疆的关联互动成为应对千古变局的应有之义。 
    道光二十二年魏源的《圣武记》是在东南海疆危机的背景下最终完成的,《圣武记·叙》揭明成书缘起:“晚侨江淮,海警沓至,忾然触其中之所积,乃尽发其椟藏,排比经纬,驰骋往复,先出其专涉兵事及尝所论议若干篇。”(53)魏源在扬州絜园撰写《圣武记》,龚自珍往来京城常到絜园留宿。龚自珍对魏源的《圣武记》评价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54)是书开篇叙述清王朝龙兴东北边疆的开国史地,次叙平定西南、东南的三藩之乱,然后确立内属外藩“四夷宾服”的大一统王朝政局,由此奠定文治武功之盛世,实为边疆史地之作。魏源引《史记·天官书》所述中国山川形势“中国山川,其维首在陇、蜀,其尾没于碣、渤”,说明“磅礴郁积数千年,以有大清国”。(55)“碣、渤”属于古代华夏的东北边疆,指明了清王朝的边疆特性。是书包括从东北濒海诸部库页、使犬、使鹿之部到北部的蒙古诸部,再到西北的厄鲁特诸部和回部,西部的西藏和廓尔喀,西南的土司苗瑶,东南的台湾,涉及所有陆地到沿海边疆区域,呈现清晰完整的清代边疆轮廓。他还系统梳理清王朝与俄罗斯的盟聘关系,清王朝与朝鲜、缅甸和安南的封贡关系。魏源详细梳理康雍乾三代帝王用兵西北漠北喀尔喀蒙古、天山以北准噶尔部、天山以南回部、青海厄鲁特、西藏诸部,“反覆于西陲军事之本末,睹一支,念全体,观一隅,廑中国”,把边疆治理系于王朝经营天下的中心地位。同样,魏源重温施琅关于台湾的战略地位“天下东南形势在海不在陆”,指出台湾“一岁三获,余粮近济闽省,远给天津,糖、布、材木利尽南海”,表明台湾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从天津到南海的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台湾确是东南海疆的枢纽之地。“西夷”的海上侵略,改变了清朝重陆地轻沿海的边疆结构。基于沿海边疆新的历史形势,魏源指出:“不师外洋之长技,使兵威远见轻岛夷,近见轻属国,不可也。”(56)清王朝的陆海边疆策略面对外洋西夷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改弦更张,主动向西方学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