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科学”还是“非科学


    摘要:无论近现代地图还是古代地图都不是对地球面貌的客观再现,而是对现实世界的主观认识和主观表达,民国以来对于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将研究的视角和内容大都聚焦于地图的绘制方法。受到民国以来社会环境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以往对于中国传统舆图绘制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舆图绘制中蕴含的“科学”,认为“科学”是世界所有文化中地图绘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好”的。但事实上中国传统舆图的主流是“非科学”的,同时“科学”本身是中性的,其价值判断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等因素,且我们必须意识到历史的发展具有多元性,研究时应当具有同情的眼光。  
    关键词:科学主义;李约瑟难题;传统舆图;地图学;线性历史观  
       
    传统舆图是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中国传统舆图的逐渐公布以及在某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中传统舆图价值的逐渐体现,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不过自中国地图学研究开创以来,虽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但一直缺乏对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视角和根本问题的探讨和反思。虽然曾发表过一些中国传统舆图研究的综述论文[1],但都以梳理研究成果为主,因此本文从研究视角入手,对中国传统舆图研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剖析。  

    一、“科学”——中国传统舆图研究的视角


    了解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的人都会持有这样一种印象,即以往构建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史是一部“科学性”、“准确性”不断提高的“发展史”,或者说中国古代地图学史是一部不断追求将地图绘制的更为“准确”以及不断朝向“科学”制图学发展的历史,并最终在清末汇入到世界地图发展的洪流之中。除了历史本体之外,以任何形式陈述的历史都是构建的结果,那么在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厘清这一中国地图学史构建的背景和大致过程。中国地图学史的构建起源于民国时期,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无疑受到了近代史学和思想演变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史学很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式、基本方法,甚至重要的观点都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基础。在当时各种史学观念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线性历史观”,按照王汎森的观点,“线性历史观”是一个不太容易界定但却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他进一步将其概括为“它(即线性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有意志的、导向某一个目标的、或是向上的、不会重复的、前进而不逆转的”[2],这一观念至今在我们的历史研究中依然居于重要地位。这一观念的核心之一就是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西方存在大致相同的前进路径,或者说世界各国的历史都有着相同的发展路径。而且这种所谓的共同的、线性的发展路径,不仅适用于历史的整体进程,也适用于各个专门领域的历史进程。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史学观念在我们近现代史学的方方面面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