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科学”还是“非科学(7)


    由此,我们再考虑第二个问题,由于地图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即“科学”和“非科学”的),因而用表现形式来作为限定是不合适的;而且对于某一事物的定义,应当是对其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确切表述,使其能与其他事物区别来开。那么地图的本质特征应当是什么呢?这一点现代地图的定义是可取的,即“表示地球表面的图像”。  
    但是,这种“表示地球表面的图像”,绝不是一种对“地球表面”客观的表示,即使是所谓“科学”的近现代地图实际上也并不以追求对地球表面客观、准确的表达为本质特征。  
    以今天经常会使用到的Google Earth(简称GE)为例。GE建立在卫星影像基础之上,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但是为什么谷歌不将其命名为“Google Map(谷歌地图)”呢?谷歌还开发有网页版的地图,即“谷歌地图”,在其默认的打开模式中,主要表现有简单的地形、交通网等等,而且附有比例尺,也就说附加有大量人为要素,类似于我们今天通常见到的纸本地图,虽然也能叠加卫星航片,但叠加后并不影响原来那些人为标识的地理要素的显示;GE则与此不同,如果勾选掉左侧的一些选项,其底图上不具有任何地名、交通线等通常地图上所显示的内容。谷歌没有将其命名为Google Map,而是Google Earth,其实就已经清楚的表明了谷歌认为这种纯粹“客观”表现了地球地形,没有进行人为加工附带有人工元素的照片并不是地图。  
    《会说谎的地图》的作者马克·蒙莫尼尔,对地图做过如下定义“地图并不是客观地理的再现物,它只是一种中介,人们运用它或通过它,引导或获得对世界的理解”[18]。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种“对世界的理解”并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是对“客观地理”的再现,至少应当理解为是一种对世界或者局部地区的主观认识和主观再现。如同历史著作永远不能如实的反映客观历史,地图也永远不可能如实的反映现实世界,两者都是对研究对象的主观认识,而且两者也不应以客观反映研究对象为主要目标和任务。  
    这种主观认识和主观再现,必然会糅杂各种元素,中国传统舆图即是如此。在这里可以借用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的两段话:“综上所述,我认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定量解释不足以明了中国文化中地图的含义”[19],“‘好’地图不一定是要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它还可以表示权力、责任和感情”[20],而这些“权力、责任和感情”才应当是今后中国传统舆图研究的主要内容,简言之,地图(绘制)中那些主观性的东西才应当是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和视角。即使民国以来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都是正确的话,那么也只看到了冰山一角,以往的研究视角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舆图的一种误读,而且极大的局限了这方面的研究。  
    最后强调的是,本文并无贬低前人研究成果之意。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和统治力的观点和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不能苛责前辈与我们有着相同的观念,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明白我们提出的观念和理论也有着时代局限性,必然会被后来者所批评。换言之,学术应当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演进(不一定是进步),前辈学者的观点,我们今天看来可能已经存在问题,但在学术史上他们并没有失去意义,因为我们的认识正是建立于他们之上的。正是如此,才形成了学术史,也才形成了学术的发展,难以想像存在一个只是知识不断累积而缺乏根本性变化的学术史。而作为研究者,我们也应当明白自己的研究在学术史上的位置,是增加了知识,还是推动了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