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科学”还是“非科学(6)

    四、地图的本质特征:客观还是主观


    问题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如果只认识到以往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视角只是一个认识性的错误,或者对于中国古代地图的研究依然局限于绘制方法的话,那么并未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实际上,民国以来构建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史的背后暗含着对一个涉及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根本性问题的回答,这一根本性问题就是:地图到底是什么,是否只有用“科学”方法绘制的,用于表现地表的图像才算是地图?  
    从上文勾勒的中国传统舆图的研究视角来看,这一领域的大部分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也明确表明了这一点,如辛德勇《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对于“制图六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之后,提到“前面对‘制图六体’内容的分析表明,所谓‘制图六体’,阐述的是中国古代制作任何一种地图都不可或缺的基本工作程序原理。换句话,只要能够称之为地图,那么,它在制作时就不能逃避这些准则。前面曾经谈到,裴秀在《禹贡地域图》的序文中,指斥其所见‘汉氏舆地及括地诸杂图’,‘各不设分率,又不考正准望’,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科学的说法。完全没有‘分率’和‘准望’,就根本不可能绘制出地图。‘分率’或许不够精密,‘准望’可能相当粗疏,但这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因此,从地图产生之日起,绘制地图的技术人员,就应当一直或不自觉或自觉地在奉行并传承着这些制图规则,只不过在具体制作地图时,其精细严整程度,往往不一定十分合乎理想的要求而已”[16]。从这段叙述来看,作者显然将地图定义为按照某种科学方法(至少需要有代表了方向和直线距离的准望以及代表了比例尺的分率)绘制的,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图像,而没有使用这种科学方法的图像就不能称之为地图,因此其是用地图的一种表现形式(用“科学”方法绘制)对地图进行了定义。  
    追本溯源的话,这种对于古代地图的定义,除受到上文介绍的近代以来“科学主义”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现代地图定义的影响。翻开任何一本现代地图学教科书,就可以发现这些著作中在确定地图是表示地球表面的图形的同时,几乎都用“数学”或“科学”的表现形式来加以限定,如“由数学所确定的经过概括并用形象符号表示的地球表面在平面上的图形,用其表示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分布、状况和联系,根据每种地图的具体用途对所表示现象进行选择和概括,结果得到的图形叫做地图”[17]  
    这种对于“地图”的定义,由此就产生了两个问题,即:1、地图的表现形式是否只有这一种?2、用表现形式来加以限定是否合适?  
    通过前文的分析,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用“科学”的方法绘制之外,在整个地图发展史上,无论中西方的地图都存在其他“非科学”的表现形式。也许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此一来如何区别地图与图画呢?在思考这一问题之前,请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地图与图画的区别是我们当代人(也许是近代以来)的意识,但古人有那么明确的区分吗?很可能没有!由此可以认为,仅仅以用“科学”方法绘制来对地图的定义加以限定,将会把历史上大量的地图排斥在外,这种定义显然并不合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