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寿春在东晋南朝的战略地位(3)


    (三)物产丰饶的自然环境
    《南齐书》卷一四《州郡志上》曰:“寿春,淮南一都之会,地方千余里,有陂田之饶,汉、魏以来扬州刺史所治。”其西边的豫南信阳地区冈峦起伏,常年干旱缺水;东边的苏北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湖泽密布,多有泛滥之灾。如石珩问袁甫曰:“卿名能辩,岂知寿阳已西何以恒旱?寿阳已东何以恒水?”(26)相形之下,寿春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位处淮河干流南岸的平原和丘陵地带,土质肥沃,地面平缓,比较适宜于大规模的农垦建设。当地的气候温暖,降雨量充沛,加上河流众多,陂塘星列,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对发展农业极为有利。寿春南境边缘是大别山北麓的平缓坡地,多有川溪发源于此,蜿蜒北注,汇聚入淮。例如有淝(肥)、决(史河)、灌、沘(淠)河、泄(汲)及黎浆诸水,有名的芍陂,就在沘、泄与淝水之间,与诸水相注,灌溉其南境的沃野。芍陂曾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九《淮南道七·寿州》亦云:
    芍陂,在县(安丰)东一百步,《淮南子》云楚相作期思之陂,灌雩娄之野。又《舆地志》:“崔实《月令》云孙叔敖作期思陂,即此。故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内丰给。齐梁之代,多屯田于此。”又按芍陂上承渒水,南自霍山县北界驺虞石入,号曰豪水,北流注陂中,凡经百里,灌田万顷。
    寿春地区由于拥有优裕的自然条件,便于农业垦殖,以故物产颇丰。东晋伏滔曾称誉寿春,“龙泉之陂,良畴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金石皮革之具萃焉,苞木箭竹之族生焉,山湖薮泽之隈,水旱之所不害,土产草滋之实,荒年之所取给。此则系乎地利者也”。(27)所以,为了保证前线作战的物资需要,魏晋南北朝历代统治者皆于此招募流民,广开屯田,积聚粮草,作为固守淮南的经济基础。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南直三·凤阳府·寿州》“芍陂”条载:“建安五年,刘馥为扬州刺史,镇合肥,广屯田,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诸堰以溉稻田,公私有积,历代为利。后邓艾重修此陂,堰山谷之水,旁为小陂五十余所,沿淮诸镇并仰给于此。”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载曹魏时邓艾曾建议朝廷在两淮大兴屯田,“可省许昌左右诸稻田,并水东下。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以此乘敌,无不克矣。”司马懿执政时批准实行,“遂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28)
    西晋刘颂任淮南相,“在官严整,甚有政绩。旧修芍陂,年用数万人,豪强兼并,孤贫失业。颂使大小戮力,计功受分,百姓歌其平惠”。(29)永嘉南渡之后,由于寿春为兵家所必争,战事频繁,民众多受烧杀劫掠之苦,往往逃亡流散,致使田地荒芜。而当地的水利设施也屡屡毁废,造成农业的巨大损失。但是因为自然环境相当优越,每当战事沉寂之时,驻守寿春地区的长官、将领又经常要修复堤堰,招集流亡,屯田积粮,以供军用,借此减轻后方运送给养的沉重负担。例如东晋应詹曾上表曰:“寿春一方之会,去此不远,宜选都督有文武经略者,远以振河洛之形势,近以为徐豫之藩镇,绥集流散,使人有攸依,专委农功,令事有所局。”(30)后毛修之曾“复芍陂,起田数千顷”。(31)刘宋刘义欣任豫州刺史,“芍陂良田万余顷,堤堨久坏,秋夏常苦旱。义欣遣谘议参军殷肃循行修理。有旧沟引渒水入陂,不治积久,树木榛塞。肃伐木开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32)此后,南齐垣崇祖、萧梁裴邃等人亦治理过芍陂,发展当地的农业。
    综上所述,因寿春地处交通枢纽,在南北战争的边界地带位置居中;周围山水环绕,便于守备;丰饶的自然环境,又能为当地驻军提供物资;所以它在东晋南北朝时备受作战双方的重视,必欲取之以控制全局,掌握战争的主动。如李焘所云:“寿春在当时,江淮之堂奥也,南引汝、颍之利,东连三江之富,北接梁、宋,西通陈、许,五湖之阻可以捍外,淮淝之固可以蔽内。壤土富饶,兵甲坚利,寿阳安、则淮北有收复之望,河南有平荡之期。寿阳一去,画江为守,使敌在吾耳目之前,伺吾转盻之隙,则江扬、荆襄其势孤矣。故寿阳在敌则吾忧,在我则敌惧,我得亦利,彼得亦利,此两家之所必争。”(3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