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寿春在东晋南朝的战略地位(6)


    (三)城外的小城
    曹魏时寿春已有小城之记载,《三国志》卷二八《魏书·诸葛诞传》曰:“(文)钦子鸯及虎将兵在小城中,闻钦死,勒兵驰赴之,众不为用。鸯、虎单走,逾城出,自归大将军。”又载城破之时,“诞窘急,单乘马,将其麾下突小城门出。大将军司马胡奋部兵逆击,斩诞,传首,夷三族”。对于上述记载,旧史家往往把小城解释为内城,在外郭之中。但是此说颇有疑问之处,首先,如果小城在大城之内,文鸯、文虎翻越小城后,还有大城城墙及其卫兵的阻隔,怎么能顺利地逃到司马师的军营里?另外,寿春城陷之际,诸葛诞被迫突围,出小城后即与魏军交锋;若是小城在外城之内,还要受到城墙的阻隔,怎么能立即和敌人接战呢?其次,据文献记载寿春城近旁还有一座小城,乃诸葛诞所筑。《太平寰宇记》卷一二九《淮南道七·寿州》:“诸葛诞城,在县东一里,魏甘露二年,诞攻扬州刺史乐琳,杀之,乃与文钦叛,保据此城。大将军司马文王讨平之。”《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一《江南三·凤阳府·寿州·寿春废县》曰:“又州东一里有诸葛城,相传诸葛诞所筑。”因此,笔者认为,《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中的“小城”,有可能是在城外不远之处筑造,与大城形成掎角之势,相互支援,以分散敌人围攻的兵力。
    此外,寿春城北还有一座小城,名为玄康城。《水经注》卷三二《肥水》:“肥水迳玄康城西北流,北出,水际有曲水堂,亦嬉游所集也。”熊会贞疏:“《凤台县志》,玄康城不知何由得名,考其地,当在今八公山下,肥水北曲处。土名姚湾,城址虽废,耕者犹时得古城砖。”(50)《水经注》同卷又云:“肥水北注旧渎之横塘,为玄康南路驰道,左通船官坊也。”熊会贞疏:“玄康指下玄康城南路驰道通船官坊,水道则横塘通船官湖也。”(51)玄康,可能是当时某位将军的名字,该城为其所督筑,因此以这位将领之名来称呼。如六朝史籍所载之郭默城、郭僧坎城、赵祖悦城等。又《魏书》卷一○六《地形志中》霍州南陈郡条本注曰南陈县“治玄康城”,有可能和寿春之玄康城是由同一将领而筑,如郭默城之有二座,江州、寿春各有其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大小二城相套的建筑形制,也有大小二城相邻并峙的格局,这在当时的军事筑垒当中也很常见。例如《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曰:“瓒军败走勃海,与(公孙)范俱还蓟,于大城东南筑小城,与(刘)虞相近。”又《北史》卷三四《高闾传》曰:“今故宜于六镇之北筑长城,以御北虏,虽有暂劳之勤,乃有永逸之益,即于要害,往往开门,造小城于其侧,因施却敌,多置弓弩。”也是筑小城于长城近旁。
    从实战情况看,亦能见到这种城垒的建筑形式。如《晋书》卷一二○《李特载记》:“破(罗)尚水上军,遂寇成都。蜀郡太守徐俭以小城降,特以李瑾为蜀郡太守以抚之。罗尚据大城自守。(李)流进屯江西,尚惧,遣使求和。”正是因成都小城在大城之外,李特才能在大城仍然拒守的情况下接受小城的投降。《陈书》卷五《宣帝纪》太建五年九月丁亥,“前鄱阳内史鲁天念克黄城小城,齐军退保大城。……壬辰晦,夜明。黄城大城降”。这条史料也是同样的例证。如果黄城小城在大城之内,那么就不会先被陈军攻克,而只能是在大城失守之后才会陷落。
    文献记载当中,也还可以看到南北朝寿阳守将在抵御敌人进攻时,采取在城外另筑小城的做法。例如《南齐书》卷二五《垣崇祖传》载其守寿阳,“乃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堰北起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魏书》卷六六《李崇传》曰:“(崇)又于八公山之东南,更起一城,以备大水,州人号曰魏昌城。”《梁书》卷三二《陈庆之传》还记载:“普通七年,安西将军元树出征寿春,除庆之假节、总知军事。魏豫州刺史李宪遣其子长钧别筑两城相拒,庆之攻之,宪力屈遂降,庆之入据其城。”可见在大城附近另筑小城的防御体系配置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