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寿春在东晋南朝的战略地位(8)


    三、隋唐以降寿春军事地位的下降
    魏晋南北朝是寿春在兵要地理上影响最为显著的历史阶段,随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寿春在军事战略上的地位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二:
    首先,是隋唐以降运河的开凿使用。隋朝建立之后,在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为了出兵江南,消灭陈朝,“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56)即对古邗沟、中渎水进行了疏浚和修整。隋统一中国后,炀帝又在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同时对山阳渎进行拓宽,以此方便漕运和巡幸。“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57)这样一来,隋唐时期南北水运的主要航道就确定在寿春以东,由通济渠(唐称汴渠或汴河)与山阳渎贯穿淮河流域,沟通黄河与长江。东南的物资大都经过这条运河向京师输送,而汴渠沿途则在唐代产生了好几座新的军事重镇。例如睢阳(今河南商丘)、埇桥(今安徽宿州北)、徐州、泗州(今江苏盱眙北)、楚州(今江苏淮安)等。另一方面,寿春经合肥至濡须口一线的水路则则渐渐湮废,尤其是合肥将军岭一带的巢肥运河因淤塞而不再通舟,造成这条航道的中途梗阻,无法直接沟通江淮,由此引起寿春的地位价值明显跌落。尽管如此,寿春在唐末五代仍可算做军事重镇。如南唐刘仁瞻在“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58)的情况下,守寿州三年,使后周军队不能完全控制淮南,推迟了它们南下渡江、灭亡南唐的行动。
    靖康之变以后,南宋偏安江左,北方水利不修,使汴水干涸,舟船无法航行。淮上重镇渐向东移,于是泗水、山阳渎乃成为北通齐汴、南下江浙的唯一水道,楚州面对清口(淮泗口),则是拱卫广陵京口的唯一门户。如陈敏所言:“金兵每出清河,必遣人马先自上流潜渡,今欲必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盖楚州为南北襟喉,彼此必争之地。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涡、颖、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运河耳。北人舟舰自五河而下,将谋渡江,非得楚州运河,无缘自达。昔周世宗自楚州北神堰凿老鹳河,通战舰以入大江,南唐遂失两淮之地。由此言之,楚州实为南朝司命,愿朝廷留意。”(59)《宋史》所载,“(韩)世忠在楚州十余年,兵仅三万,而金人不敢犯”。(60)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六十万南侵,“中外大震。时宿将无在者,乃以(刘)錡为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逐路军马。八月,錡引兵屯扬州,建大将旗鼓,军容甚肃,观者叹息。以兵驻清河口,金人以毡裹船载粮而来,錡使善没者凿沉其舟”。(61)可见南方政权必争必守的国之北门向东转移到淮河下游。
    其次,北宋以后,中国的政治重心地区逐渐由中原向东北方向移动,元明清三代王朝都在北京建都,而大运河蜿蜒数千里,沟通京杭,漕舟商船都由此道往来运输。虽然山川依旧,但是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寿春所在的淮南西部地区也就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兵家的热切关注。如徐益棠先生所云:“元明以后,淮水不修,水旱频仍,寿濠一带益加衰落。而运河纵贯,南北一家,寿春非复当时令人注意的要地了!”(6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