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论古代丝绸之路与国家权力渗透(5)


    宋代以后,先后出现元、清两个以边疆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王朝。华夏文化融合周边民族的文化,形成更为深厚、丰富和有生命力的中华文化,促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元明清王朝的治边文化软实力,其内容、传播载体、施用方式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明清两朝走入自我封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厚往薄来为特色的封贡制度黯然失色、难以为继。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兴办教育却蒸蒸日上,成为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换言之,元明清诸朝的治边文化软实力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施用于徼外政治势力的封贡制度逐渐失灵并趋衰落,而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尤其是兴办国家教育,则日渐兴盛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些改变直接导致丝路出现兴衰、更替等多方面的变化。
    综合而言,作为实现封贡制度主要途径的丝路,由于中原王朝的重视而开拓和兴盛。历代王朝积极开拓丝路并注重保障丝路的安全,动用国家力量进行日常维护,唐朝、元朝等王朝还在丝路的一些路段设立驿站,使兵力所及的路段成为官道。北方丝路、海上丝路与南方丝路,构成中原王朝经营边疆与联络外部的交通网络。从丝路分布格局的变化,可以探知历朝经营边疆在重点、方式与效果方面的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丝路是中原王朝向边疆及徼外进行权力渗透、扩大政治影响的主要途径。由于中原王朝治边文化软实力在后期出现变化,北方丝路、海上丝路、南方丝路经历了衰落与更替的过程,其功能也出现明显的改变。简言之,丝路基于中原王朝治边文化软实力的崛起而兴盛,由于治边文化软实力后期的衰落而改变并渐趋沉寂。
    三、丝路体现国家权力渗透的基本原理
    “丝绸之路”是人们对古代中国与地中海地区之间国际交通线的雅称,因运销商品中有宝贵的中国丝绸而得名。古代丝路的类别,大致包括北方丝路、南方丝路与海上丝路。
    北方丝路又称“绿洲之路”,因途经西域沙漠中的绿洲而得名。道路自华北地区启程,经过河西地区穿过塔里木盆地,越过帕米尔高原分为两路,一路经过帕米尔高原北部,经费尔干纳地区至锡尔河流及阿姆河流域。另一路经由帕米尔高原南部,途中分为南抵北印度与西达阿富汗的两条支线。赴中亚及阿富汗的道路往西达今伊朗,道路再次分为两条,一条道路至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另一路往西南至今伊拉克,前行可达地中海东岸。
    南方丝路可细分为西南丝路与岭南丝路。西南丝路有三条干道,即自今成都经西昌、大理、德宏入缅甸北部,经过今印度北部达地中海沿岸的“永昌道”;由今成都入缅甸北部,走水或陆路沿伊洛瓦底江至孟加拉湾出海的“伊洛瓦底江道”;以及经今宜宾、昆明、蒙自至越南河内,再经海防出海的“交趾道”。[8]岭南丝路是连通海上丝路至中国内地的陆路部分,走向大致是从中原王朝的都城如长安、洛阳或大都(今北京)及中国丝绸的主要产地出发,往东至今广州、泉州等港口出海,遂连通海上丝路。海上丝路又称“瓷器之路”,因古代后期行经的海船主要运输外销瓷器而得名。海上丝路起自中国东部沿海的今广州与泉州等地,出海后至交趾(今越南河内)或越南中部补给后绕行中南半岛,经马六甲海峡赴印度洋沿岸,远端可达波斯湾与红海地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