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学 >

苏武与白亭海关系的疑案(3)


    三、白亭军与姑臧白亭海关系质疑
    《苏武牧羊北海故地考》一文认为,大足元年(701),郭元振所置白亭军在凉州北界,白亭军当为比附姑臧白亭海而得名。(40)郭元振置白亭军,事见《旧唐书·郭元振传》:“大足元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先是,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元振始于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按:郭元振所置当为“白亭守捉”,非“白亭军”。《新唐书·地理志》:“白亭守捉天宝十四载为军。”(41)《唐会要》略同。白亭守捉之地望,《通典·州郡二》说在“武威郡西北五百里”。(42)《元和郡县图志》有两说:一说在“凉州西北三千里”;(43)一说在姑臧县“北三百里马城河东岸”。(44)“凉州西北三千里”在西域,不在凉州界,此说显误。稽诸史实,白亭军在姑臧县“北三百里马城河东岸”的记载非常可疑。
    《水经注》载:“《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迳百五十里,入豬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矣。”(45)北魏时休屠泽称“西海”,豬野泽称“东海”,通称都野泽。《括地志》“都野泽在凉州姑臧县东北二百八十里”(46)当是就“西海”、“东海”与姑臧的方位与距离言之。《元和郡县图志》姑臧县下:“白亭军,在县北三百里马城河东岸。旧置守捉,天宝十年哥舒翰改置军,因白亭海为名也。”(47)顺着白亭军“因白亭海为名”的思路,白亭海当即豬野泽。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便据此定位。可是《通典》、《唐六典》、《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册府元龟》等史籍言凉州有豬野泽或休屠泽,不言有白亭海,似当时未有凉州白亭海之称。李吉甫时姑臧县北面是嘉麟县,嘉麟县“本汉宣威县地”。(48)若白亭军在姑臧县北300里,则白亭军应在嘉麟县界,李吉甫为何要把白亭军记在姑臧县呢?马城河入都野泽。(49)若白亭军在凉州姑臧县北300里,则白亭军当在休屠泽西北边,不当在马城河东岸。《元和郡县图志》既不记载姑臧有白亭海,也不记载姑臧有休屠泽、豬野泽或都野泽,而记姑臧有文车泽。休屠泽即古文《尚书》所谓的豬壄泽。(50)以李氏行文之细密,不当忽略这么重要的地名。在当时,这一点肯定使李吉甫颇为困惑,不得不作如此选择。
    《元和郡县图志·校勘记》“凉州西北三千里”条:
    《考证》:姑臧县本条“西北三千里”作“北三百里”,《旧志》作“五百”,未知孰的。“千”字误。今按:《新唐志》凉州下云“西北五百里有白亭军”,与《旧唐志》同,此“三千”疑“五百”之讹。姑臧县白亭军条“北”上脱“西”字,“三百”疑误。(51)
    无疑,贺次君认同白亭守捉在凉州西北500里说。《通典·州郡二》所记白亭守捉地望,是现存文献关于此问题的最早记载。《通典》有关“唐朝的材料,取自实录、国史及政府档案等”,(52)其说当可采信。《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册府元龟》、《通鉴胡注》皆取此说,必有依据。和戎城在古浪(唐昌松一带)。若白亭军在姑藏县北300里,何来“拓州境一千五百里”?马城河东岸水草丰茂,白亭军在“碛中”的记载又如何解释呢?有论者谓《元和郡县图志》白亭军在姑臧县北300里的记载与《通典》、《新唐书》不同,个中原因“也许是其地理位置在元和年间后退了二百里”,(53)似一种调停之说。现存史籍并无白亭军迁移的证据。天宝四年(745)正月,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九姓铁勒回纥等部的联合攻击下,国亡。此后,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天宝年间突厥已亡,元和年间把白亭军迁至姑臧县北300里似无必要。《元和郡县图志》酒泉县记载:“白亭海,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众水所会,故日会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54)白亭守捉或得名于此“白亭海”。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白亭军在凉州西北五百里的记载较白亭军在姑臧县“北三百里马城河东岸”的记载可信。《元和郡县图志》对关涉边疆军事机密的军防信息,往往简陋,唐长孺曾指出应为史家的“讳饰”。(55)李吉甫对白亭军地望记载的种种疑点是否暗示这是史家的讳饰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