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黻论通史编纂(8)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5:11:28 《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 赵梅春 参加讨论
诗中之夏梁,指夏曾佑、梁启超。梁启超是较早倡导撰写新型中国通史的学者,夏曾佑所撰《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第一部有名的新式中国通史著作,所以金毓黻认为他们是20 世纪中国通史撰述的先驱。金毓黻曾称赞夏曾佑所撰之通史多创见:“夏氏之书仅成三册,未及其半。其精言胜义横见侧出,实为国史之创作。”①诗中之缪周,指缪凤林、周谷城;郑君,指邓之诚,“郑”疑为“邓”字之误;张子,指张荫麟;章,指章嵚。缪凤林为金毓黻任职中央大学时的同事,撰有《中国史纲要》、《中国通史要略》。金毓黻曾将他与钱穆、张荫麟进行比较,认为在通史撰述上其不及后二者。“近人治中国通史者,首推钱宾四,次则张君,若缪君赞虞则似不及。”②但对其仍寄予厚望,曾在写给他的信中说:“治国史难,治通史尤难,傥今日多得几辈,如左右及宾四、荫麟者,萃其力以治国史,岂不足以通古今之故,成一家之言,发千载之幽光,建永世之之伟业乎。张君已矣,来日之责,舍君其谁!”③对于周谷城所撰《中国通史》,金毓黻评价颇高,上文已论及其将此书视为鸟瞰式治史的代表。但他认为此书精彩之处在上册,“下卷录《廿二史札记》之成说过多,未免徒塞篇幅,不得谓精心结撰。”④邓之诚撰有《中华二千年史》,金毓黻认为此书“叙次颇有条理,取材亦极矜慎。”⑤张荫麟所撰《中国史纲》,以其构思之巧妙,叙事之粹美,为学者所称道。金毓黻阅读后评价道:“觉其叙述之朴实深刻,殊非并世诸作所能及。”“此为通史中之杰作,不愧佳史。”⑥但邓、张之通史皆未写完,所以他说:“所惜未终篇,难以资诵循。”章嵚撰有《中华通史》,金毓黻认为此书“纪载史事最为清晰,为通史中难得之本,非细阅则不知。”⑦章嵚于1931年去世,《中华通史》刊于其身后,故金毓黻说“章作颇丰褥,竟以殒其身。”诗中提及的吕诚之即吕思勉,其撰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两部通史著作。前者为其20年代任教于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之教本,故而金毓黻说其“闭户勤著书,乃在沈之滨。”上文已论及金毓黻将此书作为虫蛀式治史的代表,称赞其条分缕析而又多精辟之论。但略嫌其文采不足。“所不足者,依用语体,文俚杂出,辨证之语引用复繁,著者既嫌辞费,读者亦苦不清,美中不足,此其一耑,毋亦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之旨,有未喻乎?”⑧《吕著中国通史》成书于40 年代,故金毓黻说“其气老亦振”。钱穆求学常州府中学堂时,吕思勉为其历史地理教师,所以,金毓黻认为其《国史大纲》之撰述继承了吕思勉之衣钵。至于《国史大纲》,金毓黻的评价极高:“此作颇能陈言务去,自出手眼,诚不愧国史之佳作,虽其中用札记体繁简不甚得当,然时有声光流露,佳处自不可掩。”而阅读此书则是一种享受。“读钱氏《国史大纲》,有不忍释手之乐,盖如食牛肉,愈咀嚼愈有味,多日不读书,今读此书,可以遣烦去闷,诚消夏之佳品也。”⑨孙次舟曾撰文抨击《国史大纲》,金毓黻对此颇为愤慨,斥之为小人行径⑩。所以,他认为钱穆在通史撰述上超越了吕思勉,所谓“青固出于蓝,其论乃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2320页。 ②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5059页。 ③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5092页。 ④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5039页。 ⑤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3516页。 ⑥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6024、6025页。 ⑦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4541页。 ⑧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1470页。 ⑨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5196、5197页。 ⑩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5228页。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思考
- 下一篇:《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清代卷)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