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从“制度”到“生活”:运河研究的新维度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水运工程,运河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下的经济措施,然后生发出诸如商业发展、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内容。随着运河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由“从历史视角看运河”转而进入到“从运河视角看历史”的模式中,对运河作更为深入的描述,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从宏大叙述的学术视角到生活经验的转向,“生活方式”视域下的运河研究,或可为区域社会研究提供新的经验。
    
    关于运河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历史地理学者首开研究之先河。大运河申遗成功后,运河研究进一步引发学界关注,研究者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近几年,又有“运河学”之说,试图创建运河研究的知识体系及理论方法,将纯粹客观现象的解释、历史意义的解读、艺术价值的体现、客观规律的总结等内容进行多元整合,最终获得有关运河的整体性研究成果。
    从知识体系而言,“运河”研究实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大运河“本体”的河道、闸、坝、仓窖、衙署,以及相关建筑、文化街区等等的兴废、改造与空间延展;二是作为制度与历史现象的“运河”在历史时空间中价值与意义的变迁;三是运河区域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社会心理等人文情态的沿承与渐变。此三者或可分别概括为“(水利)建筑——物质”层面、“国家——社会”层面、“精神——行为”层面的运河。当下对运河水利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运河整合与调控功能的借鉴与评价,也都应着眼于此三者。
    “运河”的特性,决定了学界对其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史学、文学、地理学、艺术学、政治学等都能在运河及其影响下的社会中寻找到研究内容。因此,分属自然与人文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都可为其所用。在这个意义上,运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即是方法交叉、理论借鉴、问题拉动三个方面的融合。在可操作层面或具体的研究中,以较大问题为中心和目标,以“问题拉动”不同学科学者在本位意识之下形成整体性研究。
    在此种研究主旨之下,“漕运”“河工”“商业市场”等宏大主题成为“运河”研究的代名词,运河作为一个政治、水利线性共同体存在于研究者的视野中,解决了运河的根本性问题,即大运河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显然,作为水利和制度的运河是政治共同体的附庸,运河“工具性”的一面明显地体现于各个朝代对运河的控制与调节中。从开挖到断流,运河自始至终带着“国家至上”的宿命,这种宿命的核心是如何利于专制王权,当然,运河的一变再变,也说明它本身即是王朝寻求改变的一种手段。漕军到漕帮的演变,屯田到雇佣的变迁,漕粮征收时正兑、改兑的辗转,漕运、河道总督的错位与比肩等等,制度性的变化无一不考验着一个朝代领导者的眼光、魄力及对时势发展的认知与把握,也成为后人回眸历史时可见的一种借鉴。运河的每一次改变,意味着经济与政治资源的重新配置,也意味着社会人群上下调适平衡模式的重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