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作为人和 作为思想家的陈亮(2)


    那么,陈亮如何在生活中落实自己的事功思想?这可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陈亮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一生以倡言恢复为大志,即以国家的事功看成他自己的最大事业,实践了自己将私利转化为公共利益的理论主张。
    其次,陈亮一生以做事自期,以改革旧制自期,以在实际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自期,简单地说,他的平生理想,是做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国家大事上建功立业。对文字、理论等精细领域的活动,他虽自负,但决不诩为最高成就。他的平生理想,便是提出一整套新的治国方略,一下打动皇帝,采取他的新见,自上到下,雷厉风行,开国家数百年太平之基。他给皇帝上书时,虽然在学术上已有自己的见解,但他对学术上的争论,都点到辄止,而着重于政治、军事、地理形势的分析。至于后世写进种种思想史、哲学史的陈亮的理论观点,在我看来,虽为陈亮胸中所常有,却是一偶然之产物。他如果不逢朱熹,不与朱熹争论,他流芳百世的思想未必会那么系统地见诸文字,他未必有心去写下那么一大篇文字。所以,陈亮作为一个思想家传世,很可能并非陈亮的本意。
    再次,必须强调的一点是,陈亮尽管热心于理论、热心于国家大事,不喜欢实际事务,但他对自己的切身问题的解决仍然很有办法。简单地说,也就是能很好地解决个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少年得志,婚姻顺利,但随即陷入贫困深渊,父亲被系狱,母亲病故,祖父母随即双亡,一家停棺三口,良田卖尽,无以为葬。但到他四十余岁,家境已颇为宽裕,买田盖屋,其庄园还颇有规模,楼台亭阁,无所不有,已携“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的富贵气象。他为何能挣脱贫困,跻身富贵,应该是借经商完成。但这使乡人大不解。他一生两次入狱都与此有关。人们起初以为他交通官府,索取贿赂,后来甚至疑心他暗地打家劫舍,为一豪侠。虽陈亮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一次入狱三月左右,第二次则有一年多。陈亮之不能见容于地方竟至如此!仅此一点,就可让整天嗟伤自己穷困的文士羞惭无地。
    第四,长于处理自己的生计,也不能就判断此人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那些讲究实际利益的人称作自私自利者。现在对务实的浙江人,也有这种误读,认为他们除了钱以外,六亲不认。其实,一个人如以追求个人利益为最高目的,不计其余,他的追求未必会取得成功,因为人们将会无法同他合作。如果从市场经济的视野看,这个问题会显得更清楚:一个人如不是为了他人的需要而生产,他的产品将无法在社会中实现价值。
    我们回到陈亮身上,也没有发现擅长处理生计的陈亮有什么损人利己的劣迹。相反,他乐于助人,多次向执政者推荐他认为可担当大任的朋友。他两次下狱,在困境之中,也从未信口雌黄,诿过于人。但为什么在中国,一讲个人利益就会被人认为自私自利?这跟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古代中国擅长定性管理,不长于定量,公私之间的界限便难以合理划定,要么以公害私,要么以私害公,各种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未能清楚区别此间界限。因此在道德判别上便不得不采取简单化的趋向:既然不能讲私,索性一味讲公。
    近年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在其中,产权制度的改革对经济发展促进尤大,权益与义务的关系开始清晰,人们越来越自觉地接受两者的合理分界。从这个角度看陈亮,自然豁然开朗,也可对现代浙江人多一种新的理解。
     
    【作者为浙江学刊主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