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水路与戏路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个繁荣与发展时期。今天中国众多传统戏曲的声腔或剧种,多数都是从那时起发展演变而来的。在传统戏曲界,向来有“水路即戏路”的说法。但需注意的是,所谓“水路”并不仅仅指的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它实际上指的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水道及与这条水道紧密相关,并被这条水道带动起来的经济、文化带,与戏曲欣赏人群的聚集区。这条经济、文化带与聚集区,一般需具备这样几个条件:它必须是一条在全国或区域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金水道,它必须有在全国或区域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中心城市,它必须有大大小小、不断分布着的,从经济与文化水平上说,都有相当地位与影响力的市镇。只有如此,这条“水路”才能成为戏曲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戏路”。而在整个明清时期,尤其是对外的国门没有全面打开之前,能符合这几个条件的“水路”,应首推京杭大运河。所以,研究明清戏曲史,人们会普遍感受到,当时的一些主要戏曲活动,都曾与这条水道发生过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北京、扬州、苏州等城市是全国最重要的戏曲活动中心。苏州、扬州两座城市之所以能成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某种程度上都得益于京杭大运河。因为运河的贯通,明清两代的苏州和扬州是商人、士绅以及文人大量聚集的地方。到了清代,扬州附近两淮盐区有全国产量最高、行销区域最广的盐场,税收占全国盐税银的62%,是清政府最发达的盐生产、运输、销售的集散地与中转地。清朝的盐商普遍生活奢侈,导致扬州城内铺行林立,商业繁荣,茶肆、酒楼、饮食、服饰、浴室等服务性行业极度发展。同时,在文化生活上,盐商们普遍追求“俳优伎乐,恒歌酣舞”(雍正“上谕”,《清朝文献通考》卷二十八)的生活。于是,以盐商的经济支持与文化消费需求为主要动力,戏曲在扬州走向兴盛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及其附近地区是著名戏曲声腔与剧种的重要发源地。如明代四大声腔中,除弋阳腔外,海盐、余姚二腔都产生在运河附近地区,昆山腔更直接产生在运河岸边的苏州。昆山腔出现并逐渐演变成著名声腔,除了自宋元以来,这里有较好的戏曲传统这个因素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运河的因素。因临近运河,苏州成为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汇点。二是欣赏与创作群体的因素。因经济、贸易的发达与繁荣,苏州成为富庶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这些人群中,尤其是士大夫与文人们,对戏曲有更高、更艺术化的要求。他们成为昆山腔的重要观众来源,及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以此为基础,魏良辅等人才走上了改革昆山腔的道路。他们借鉴各地戏曲艺术,对传统昆山腔的声腔、歌唱、伴奏等进行了广泛改革,使得昆山腔由“率平直无意致”(余怀《寄畅园闻歌记》)的“讹陋”声腔,变成了“清柔而婉折”的艺术(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这是一条提高与雅化的道路。正是由于这种改革,才使得昆山腔由一门只限于吴中一隅的声腔,迅速扩大了影响,最终成为“四方歌者皆宗吴门”(徐树丕《识小录》)的居诸腔之冠的剧种。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是各地、各种戏曲声腔与剧种的吸纳之地。一般而言,当某一地区或地域产生了一个新的戏曲声腔,并经过无数艺人通过不断演出与改进在当地获得成功后,都会有走出本地的意向与举动。而走出去,一般会走向商业贸易发达的地区,这里是最能聚集戏曲观众的地方,也是最有经济条件与闲暇时间观看戏曲的地方。由于运河沿线多经济与商业发达的城市与市镇,所以,明清时期,各地的声腔与剧种,因各种条件或机缘,往往都会向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和市镇靠拢与聚集。这成为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以清代的扬州为例,就曾聚集了各种声腔,除昆曲外,来自各地的声腔,如弋阳来的高腔、句容来的梆子腔、安庆来的二簧调、湖广来的罗罗腔等,都曾先后向这里汇集。将如此丰富的南北戏曲吸纳于一城,除了北京,当时全国没有第二座城市能够如此,这显示了扬州非凡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容纳力。正因为聚集了众多的戏曲声腔及种类,才使得扬州组织、管理戏曲的人们(两淮盐务官员)不得不将之进行分类管理,于是便有了“雅部”“花部”的划分。“雅部”意为雅乐正声,专指昆山腔(昆腔);“花部”意为花杂不纯的戏曲,泛指除雅部外的一切地方戏,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之类(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或者说,“花雅”的提出与划分,肇始于扬州,是其将各地戏曲聚集在一地的结果。它一方面反映出清代中期各地、各种戏曲繁荣的情形,一方面也体现出扬州对各地戏曲的强大吸纳力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