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书评、读后感 >

李新与《中华民国史》(4)


    设计师的大手笔
    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曾业英,在近代史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接受访谈时,说过一段精准的话:李新是规划和完成中华民国史编纂任务的“总设计师、总指挥”,“是大陆民国研究的唯一奠基人,功不可没,他对民国史的设计,堪称大手笔。”这话,绝非过誉。
    李新提出,民国史编纂的总目标是写一部书——《中华民国史》,编三种资料——《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华民国人物志》(包括人物传、人物表、人名辞典)、《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专题资料)。
    关于《中华民国史》
    李新指出,要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四种势力由盛而衰、分合消长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写清楚,就构成民国史的主要内容。中华民国兴亡的历史过程,也贯穿共产党的出现、成长壮大及其领导革命的过程。民国史不同于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主要侧重民国时期统治阶级及其政权的历史。即孙中山创立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的统治,直至灭亡的历史。无庸讳言,这是一部断代政治史,而非反映民国历史全貌的断代通史,这既是特点,也是不足。
    时值“文革”动乱,中共党史已被高层一再鼓吹的“党内十次路线斗争”论弄得千疮百孔,不成样子。如果把中共党史纳入民国史,会增加很多麻烦。把中共党史除外,这正是李新的高明之处。他相信,编写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华民国的信史,是完全可能的。只要让史料说话,就可以避免泛政治化的缺陷,保证历史的客观公正。
    1981年9月,积九年之功(资料准备六年,写作三年),《中华民国史》第一编全一卷上下两册(李新主编,李宗一、王学庄、耿云志、杨天石执笔)由中华书局出版。国内史学界誉之为“一部史实翔实,立论公允,格调清新的优秀著作”,对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所开拓。国外史学界认为民国史的编纂,证明中国史学界“准备用实事求是的历史观来研究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国民党政府时代的历史”,预计这种研究将会获得迅速发展。
    中华书局陆续出版的《中华民国史》分为三编十二卷十五册。第一编“中华民国的创立”,包括“中华民国创立时期”(1905年—1911年)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第二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年—1928年);第三编“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7年—1949年)。编著者:李宗一、王学庄、耿云志、杨天石、曾业英、朱宗震、周天度、徐辉琪、彭明、牛大勇、习五一、徐焰、周兴旺、张学继、任建树、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汪朝光、陶文钊、黄道炫,以及所外其他人士。
    关于《中华民国大事记》
    李新草拟《编写<中华民国大事记>的要求》,明确规定,这部大事记是便于供人查考的工具书,应该“大事突出,要事不漏”。“观点正确,内容充实,材料准确,文字简明”。具体内容分为六大类,一百一十七项细目,一百六十七条典型条目,要求编写者参照执行。在编写过程中,全组人员以主动创新精神,在放宽字数、查找第一手资料、开展专题研究、坚守定制及严格审稿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发挥。以坚守定制为例。大事记规定以反映民国时期政府的活动为主要内容,但在实际编写中曾出现偏离体例问题。1938年,举世闻名的国军台儿庄大捷,仅列七条,而同时八路军、新四军游击战则列十七条。于是,主事者与参写人员对台儿庄会战开展专题研究,使条目增至三十一条,做到“大事突出”。以此为例,举一反三,纠正缺失,使全书体例得到统一。
    1997年2月,由李新总编,韩信夫、姜克夫主编,王述曾校阅的《中华民国大事记》五册,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为后来的修订打下良好基础。编写者:韩信夫、姜克夫、章伯锋、钟碧容、罗文起、蔡静仪、张允侯、胡柏立、刘明逵、郭永才、张友坤、钟卓安、王明湘、范明礼、齐福霖,以及所外人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