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重大问题需要整体性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9:11:42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记者 耿雪 参加讨论
纵观近年来国内史学研究,随着社会发展、思想解放,历史研究方式、方法向多元发展,史学研究取得较大成就。与此同时,一方面,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引起学者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性问题大多来自西方汉学界;另一方面,历史学研究视角逐渐下移,研究领域日益细化,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社会底层和历史细节的研究,史学研究在取得了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碎片化”倾向,对理论建构与宏大叙事的关注似有不足。在中国史学已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就中国古代重大问题进行宏观理论建树,成为史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8月16—17日,中国古代“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从事唐、宋、元、明、清等断代历史研究的20余位学者就中国传统社会演进轨迹展开讨论。 从宏观层面解释中国历史特有问题 中国历史学界尝试着从宏观层面总结、解释中国历史特有的问题。自唐宋起,中国帝制时代后段历史发展风云诡谲,如何更准确认识该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演变趋势?近年来,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北京师范大学“985”特聘教授葛金芳、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赵轶峰分别提出了“富民社会”说、“农商社会”说、“帝制农商社会” 说,尝试对该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理论性阐释。 从社会主导人群角度入手,林文勋认为,近代中国很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自宋以来已形成,应将宋元明清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这一整体性突出表现在“民”的发展变化上。他提出,构成社会发展基础的编户齐民的变化带来了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整体变迁,“富民”阶层发展起来。宋元明清是同一性质的社会,即“富民社会”。林文勋表示,在追求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富民”阶层开始了一个士绅化的过程,“士绅社会”是“富民社会”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葛金芳从经济史角度,对11—20世纪的江南社会经济作长时段考察。他认为,该地区自宋迈入农商社会,其前身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上的古代农业社会,农商社会的发展前景应为现代工商业社会。他认为,江南农商社会形成于宋元、成熟于明清,自晚清以后发生调整和分化。 而赵轶峰则倾向于将中国看作大的社会共同体,更加注重制度层面的考察。他认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农商为本的帝制社会。它在国家体系方面的基本特征是:在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新框架内,保持着皇帝—官僚制度和残余形态的贵族制度,帝制国家体系与农商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共生并荣的状态。他认为,明清时代的中国,是在向保持帝制框架的商业化社会渐渐演变。 三种学说既有差异性又存共性,均认为需要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后段历史的复杂性和演变进行贯通性的解释。学者们也达成了部分共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商要素相辅相成,并不冲突对立;唐宋以来,富民商人势力上升,政治强力主题和社会财富主题之间有剥离和复杂的交互作用。有学者总结,这些共识扩展了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历史研究的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华文明起源新论:长江流域是中原文明发祥地
- 下一篇:以历史思维看唐宋城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