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治疗决定权之争折射清代医病关系


    关于中国传统医病关系中治疗决定权的归属,学界普遍认为,病人掌握治疗的权力,全方位参与治疗。其实,从清代民间医病关系看,治疗的决定权并非固定归属于医家或病家,其最终的归属是二者博弈的结果。这是由当时社会文化决定的,并表现在择医、诊断、施治等方面。
    江南盛行温补之风
    明代,张介宾等医家提倡治病用温补之剂,反对用寒凉药物。清代,这种观点演化为医疗常识,进而促成江南温补之风盛行。苏州医家徐大椿描述了这种风气:“人人习闻,以为我等不怕病死,只怕虚死。加以服补而死,犹恨补之不早,补之不重,并自恨服人参无力,以致不救。医者虚脱之言,真有先见之明,毫无疑悔……所以病人向医者述病,必自谓极虚,而傍(同旁)人代为述病,亦共指为极虚。惟恐医者稍用攻削之剂,以致不起。”
    当时社会对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逻辑是,疾病造成身体虚弱,根据“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原则,应当温补。这种认识成为普遍看法,如果医家违反这一点,可能会受到病家的批评。徐大椿是在批评当时的温补之风,其说法不免存在夸大之嫌,但无疑有一定依据。盲目温补难免对身体带来危害,杭州医家王瘦石的叔叔、姨母、长子、次子皆因温补而死,其害可见一斑。
    温补之风影响医病关系
    温补之风给医病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病家延请医家治病,往往先提出温补的要求。一些医家通过对病理的分析,指出病家的认识误区,主张按照自己的诊断施治。然而,病家有时对此并不信服。医家为了争夺治疗的决定权,除了使用说服的方法,还采取其他策略,治疗前与病家订立专任的口头合约,以假药或寒凉药物代替温补药物哄骗病家,邀请其他医家作证等。徐大椿就曾为了掌控治疗的决定权,避免病家要其以温补之剂治疗,就以热药的名义将非常峻猛的寒凉药物大黄加入药方中。余霖也因为喜好用峻猛凉药,遭到同行和病家的非议。
    江南温补之风还对当地医疗的行业风气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辨证论治的医家,因为被贴上好用寒凉药物的标签而遭到社会的非议。为此,他们不得不顺从社会风气,屈从病家,改用温补,“或有稍识病之医,即欲对症拟方,迫于此等危言,亦战战兢兢。择至补之药,以顺其意。既可取容,更可免谤,势使然也”。在病家要求温补的压力下,医家放弃了以治病为中心的原则,改为取悦病家。一位名为浦上林的世医就是如此,他曾以一剂寒凉药物救治了一位危重病者,后因 “善用清凉,为众口所铄”,“乃从事于景岳(即张介宾),而以温补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