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发现物所有权之谜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5:11:28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郑世贤 参加讨论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是敦煌及周边地区信仰佛教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雇用工匠开凿在鸣沙山崖壁上的石窟寺,也叫家庙。据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名叫乐尊的和尚巡游至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1900年6月22日,在敦煌莫高窟南区北端第16窟甬道北壁的壁画背面,发现了一个暗窟,是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在清理莫高窟积沙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发现的。这就是后来震惊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编号为17窟。 藏经洞文物流散四方 藏经洞是第17窟的俗称,该窟略呈正方形,每壁边长不足3米,壁高为2.5米,窟顶为覆斗形,全窟通高约3米,整个洞窟的容积约为22立方米。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长方形低坛,是僧人习禅的禅床,禅床上“端坐”一彩塑高僧坐像,高约1.2米,西壁北端有一碑龛,内嵌石碑,碑文内容包括有关洪辩的告身、诏书和信物名牒三方面。此碑是唐懿宗咸通三年(862)洪辩圆寂之后,由其门人弟子及家族人所立。 据专家考证,这17窟原来是为纪念洪辩和尚而修的影窟,但它何时被封闭成了藏经洞,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可信的文字记载。至于它的封闭原因,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避难说”、“废弃说”等不同说法。根据洞窟内藏文献和经书最晚的成书年代推算,学术界目前公认的封闭时间最迟为1002年。 藏经洞是典型的窟中窟,是16窟甬道北壁的壁画背面的一个暗窟。封闭藏经洞是按照佛教的传统做法,把洞窟装满寺院的经书、绢画、佛像等物,然后把入口用砖泥封堵。再按绘制壁画的传统工序,把整面墙抹平,绘上壁画,仅凭外观,任何局外人都无法知道壁画背后还有暗窟。藏经洞内有上迄魏晋,下至唐宋的古代写本、经书、绢画、小铜佛和法器等五万余件文物,这些文物被隐藏了九百年后才被重新发现。 1900年到1910年的十年间,藏经洞中的发现物被疯狂瓜分,有的被王道士当作礼品送给地方官府或乡绅,有的被变卖,作为化缘物用来修建道观和石窟,有的被地方官员私吞,有的被文物爱好者收藏,但大部分精华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等外国人从王道士手上坑蒙拐骗攫取而走,并全部运往国外。1910年,清政府将剩余的八千余件经文和古写本,用6000两白银悉数购买,最后运至北京收藏。 这批被后人称之为无价之宝的文物,最终流散在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并由此引发了研究热潮,从而形成了一门所谓的国际显学——敦煌学。中国学人无不感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两岸合力复兴中华海洋文化
- 下一篇:叶挺独立团——革命统一战线的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