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明君雄主太子多被废被杀现象探析


    摘要:太子是中国古代皇权制度中的重要一环,皇帝本人对立嗣也十分慎重,立皇太子时往往会询问皇室宗亲、后妃和朝中大臣的意见,待确立之后,便开始悉心培养。虽然太子地位重要,但皇帝和太子的关系难以和睦,太子被废也不在少数。明君雄主处理国政,治理国家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设立和教育太子方面却显得失败。明君雄主所立往往太子不只一个,首任太子多不得善终,或被废,或被杀,结局悲惨。本文就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以期找到答案。
    关键词:明君雄主 太子 废立 皇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太子,是中国古代皇权制度中的重要一环,作为皇(王)位的继承者,一旦皇帝死亡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处理国事,太子即可继位掌权,可以起到稳定政局、巩固政权的作用,使王朝统治得以延续,皇权在一家一姓中不断传承。太子的出现由来已久,当原始社会的禅位制被家天下的世袭制取代后,继承者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并产生一套与之相关的标准。周时周公创周礼,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后世遵循。《春秋公羊传》:“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把正妻所生的长子作为继承人,而不考虑贤能与否,在没有嫡子时选取庶子中年龄较长的人作为继承人,这是在封建时期一夫多妻制的环境中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事实上,在周之前就已开始实行。如商王帝乙的长子是微子启,但其母地位卑微,于是就选立正妻所生的受作为太子,即后来的纣王。可见在周之前这一规定就已开始施行,不过在周时以法令形式确定。虽然嫡子继承在后代没能完全实现,登上帝位的人多数不是嫡长子,但这是每个皇帝立太子时先考虑到的问题。
    作为皇位的继承者,太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晋书·成都王颖传》说:“皇太子,国之储君。”皇帝在位不久后就要考虑立太子,如若长期不立太子就会引起朝臣不安甚至天下猜疑,轻易废太子也会招致大臣反对。汉高祖刘邦喜爱赵王如意,意欲废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张良、周勃等人反对,太子太傅叔孙通更直言“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指责刘邦把废立太子当儿戏,说道:“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皇帝本人对立嗣也十分慎重,立皇太子时往往会询问皇室宗亲、后妃和朝中大臣的意见,待确立之后,便开始悉心培养,为其延请朝中大臣作为太傅、少傅教导太子,并设置职官辅佐,令其参与处理国事,太子居于东宫,事实上便形成了一个小朝廷。此外,皇帝出巡或因身体原因无法处理国事期间,往往命太子监国处理国事,代理国政,培养其从政能力,《史记·晋世家》:“太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所以如何培养一个合格的储君并让他继承帝位,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成为皇帝最关心的事。
    虽然太子地位重要,但皇帝和太子的关系难以和睦,太子被废也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有作为的君主,他们在位时能够以民为重,关心国事,任人唯贤,在其统治时期国力强大,社会稳定,出现为后世所称道的“盛世”,如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这些皇帝被赞为明君,既有开国之君,也有中兴之主。他们处理国政,治理国家的能力毋庸置疑,但在设立和教育太子方面却显得失败。明君雄主所立太子不只一个,首任太子多不得善终,或被废,或被杀,结局悲惨。这一现象在明君雄主中普遍存在,他们统治天下得心应手,却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捉襟见肘,头痛不已,似乎是一个怪圈。本文就这一现象展开研究,以古代一些明君雄主及其太子为研究对象,分析皇帝和太子的关系,以期找到答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