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理论体系(3)


    多学科协作构建或整合整体研究的框架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未来城市史研究应该着重探索、讨论哪些问题?
    任吉东:城市史研究探索的问题。第一,探讨整体框架与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挥多学科的特点,构建或整合整体研究的框架。科学 地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创新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史理论体系,是城市史研究深入发展的努力方向。同时,根据历史发展轨迹和当代的演变,树立问题意识,搜寻各区域城市的特色,进而进行有一定针对性的特色研究。
    第二,探讨城乡、市镇关系城市与乡村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在近代城市发展进程中城乡差别迅速扩大,城乡之间逐渐增强的依存和互动实际上并未有效地加速城乡的发展,反而加重了中国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因此,如何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与乡村的问题,是中国乃至后发国家的共性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的特色,对现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市镇介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其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体现出城乡的异同,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这不但体现了学界对乡村社会的关注日益增强的趋势,也将城市史研究推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第三,探讨空间网络及城镇体系。从市场、城市、市镇、集市等角度综合研究各种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商品流通、人口流动等带动下各种网络的重叠与差异,分析区域和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与空间结构、功能转换以及其地位的改变与重构,以求对当前的区域一体化提供线索和脉络。
    第四,探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从国家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层面,尤其是通过社团等民间组织论述国家与社会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上的角逐、互补和此消彼长,以对当前如何加强对城市社会的治理提供借鉴。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推动城市史研究走向深入,您有何对策性建议?
    任吉东:首先,要加强外向型取向,即指在研究问题既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宽阔的视野,要充分关照研究对象在更为宏观的空间范围的位置,将点、线、面、域的理念融入各自的研究课题和方向中去。通过吸收和借鉴网络分析理论、空间理论、“总体史”理念等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在加强对区域城市系统、城市网络和市镇网络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关照区域和城市地位的演变,找出其发展进程中的共性和特性,为中国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多样性提供借鉴。
    其次,是内向型研究的拓展,所谓拓展主要反映在对研究主体相关性上,如从空间上研究城市之间关系、城乡关系、城市与腹地关系;在廓清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社会文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城市史研究中,要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框架,以论证中国城市主体发展脉络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与特点。另外,所谓拓展还应关注动态性的研究,考量传统、近代和当代之间的继承、沿袭与创新。
    第三,重视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颇受重视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一方面是对中外的比较,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不同类型区域和城市的比较,此外还可就某一区域或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纵向的比较研究。近年来,城市史比较研究已经引起了海内外有关学者的重视,因而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
    第四,重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微观和宏观研究都十分重要。微观是基础,要用新的理论方法开展对中小城市、社会下层、边缘社会和群体、生活方式、休闲娱乐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个案研究,通过有计划的较长时期的研究,形成自身的特长。宏观研究应建立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是对区域或城市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进而勾画出发展的主体脉络,进而形成长线与短线、点与面、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研究体系。
    第五,重视更新资料的范围和价值判断。由于是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搜集资料的范围应该扩大,要开拓报刊、口述史、社会调查等新的渠道,日记、信件、家谱、文书契约、民事和刑事案件记录、碑刻等有文字记录的材料,以及器物、仪式、礼节、风俗等没有文字内容的东西,都将纳入研究者的视野;而且各种资料的价值,也会根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全新的认识。
    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