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张元济的“失踪”与再发现(3)


    第二种是新西兰学者叶宋曼瑛女士的《从翰林到出版家——张元济的生平和事业》,这是海外学者撰写的第一本也是迄今唯一一本张元济传记。为了完成这部著作,作者曾于1979年冬到北京、上海等地查阅资料,期间拜访了当时主持商务工作的陈原,以及茅盾、叶圣陶、顾廷龙、丁英桂、张树年等人,并得到他们的热情接待和鼎力相助。该书英文版于198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文版由张人凤和邹振环译,于1992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除前言、后记,共分10章,较为完整地叙写了张元济毕生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并通过对他的生平、经历和事业的研究着力阐明张元济那一代知识精英的独特气质,书中指出:“张元济是历史转折时期传统儒家学者最好的榜样。他实现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又发挥了高超的企业管理能力。他又以同样非凡的气度和开阔的胸襟对待新时代社会准则的种种变更。然而他始终丝毫没有偏离过自己的终极目标——通过知识启蒙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虽然由于成书较早,作者所能掌握的资料远非现在可比,但今天看来这本传记仍然是出色的。此外,作者发表的多篇张元济研究论文,如《张元济、李伯元与〈绣像小说〉》《新旧交替时期两位学人的探讨——从张元济、胡适往来信札谈起》《从戊戌期间的张元济看中国的开明知识分子》《张元济与新文化运动》等,亦有可观。
    第三本是汪家熔先生的《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张元济传》,作者系商务印书馆馆史室的资深研究人员,不仅熟悉商务印书馆史事,还曾参与过《张元济日记》《张元济书札》《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和《张元济诗文》等书的纂辑和出版,景仰张元济的人品、情操和志业。全书分20章,从传主的家世一直写到他去世,作者依托商务馆藏之便,于张元济主持商务印书馆的出版与管理方面的工作及成就的叙述尤详。书中首次评述了张元济主持编纂的《最新国文教科书》,以及他与蔡元培、高梦旦合编的《最新修身教科书》,并配有《百衲本二十四史》描润、修版前后不同面貌的书影,以及日本浪人给商务印书馆的恐吓信等照片,为当年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此书虽不足15万字,但作者“以高山仰止的心态”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的画像。作者退休后,更倾力于商务印书馆馆史和晚清出版史料的发掘与研究,相继出版了《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汪家熔近代出版史研究论文集》《近代出版人的文化追求》《中国出版通史·晚清卷》《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和《晴耕雨读集》等多种出版史著作。2012年作者又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传记的增订本,书名改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家列传·张元济》,说是“增订”,其实是重写,篇幅从不足15万字扩展至36万字,内容远较初版充实,可视为作者对张元济研究的一个总结。
    第四本是吴方先生的《仁智的山水——张元济传》,这本传记系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世纪回眸·人物系列》中的一种,与此前出版的各种张元济传偏重于叙事不同,吴方此作重在理解张元济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定位,并透过这种定位来解读他与时代的关系。在作者看来,张元济虽然未曾处在“舞台”中心,不曾为风云人物,却以其对道德精神、人格力量和文化使命的承当,留下默默努力的身影,因而格外令人萦思系念。书中对张元济至始至终秉持渐进改良的“低调式”姿态再三致意,指出:张元济生逢天翻地覆的时代,“虽然也处于矛盾中间,却并未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作为一位旧式儒家学者,当他面临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挑战时,可以越过定见的保守藩篱,开放自我;他渴望中国的进步,同时意识到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意识形态向两个极端分化时,他从不退向保守亦不趋于激进;人们惯于认为知识分子不是选择‘全盘西化’,就是顽固地坚持‘国粹’,而张元济的一生否定了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在文化变革到来之际,保持了一贯的开明姿态,并帮助了不同思想体系的活跃和发展;他曾经积极地推动‘新学’的传播,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整理出版传统文化典籍;或者还可以说,他曾积极鼓吹变革许多既有的风俗制度,同时又极为谨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弘扬人格的价值,他始终超脱于政党、派别之争,相信只有靠文化建设,通过启发民智的途径,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源泉。不论怎样去评价,张元济的一生都散发出仁智的气息。这是一种独特性,也是令人思悟的历史遗音”。 吴方是个沉潜的学者,知人论世富深刻洞见。这部传记以恳切深挚的笔触写出了一个身处文化“偏至”时代的事业型文化人的仁与智。
    第五种是张荣华的《张元济评传》,作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大师丛书》中的一种,本书的写法明显有别于前面几种张元济传,更多地注目于张元济的学术活动、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以及他如何为近代学术文化发荣滋长培植一片沃土。虽然张元济在整理出版古籍方面独力做出的贡献,足以使他名垂久远,但作者认为,“他在学术史上的大贡献并不在于此,即便今人总结出‘编教科书—编工具书—整理古籍—介绍西学’四位一体,也不足以概括全局。如果把这些比喻为绚丽的花葩,则不应忽视使之发荣滋长的沃土。张元济一生的最突出贡献就在于培植这片沃土。这就是说,他通过商务印书馆的经营,孜孜不倦地为维护学术文化的自主理想和独立精神建立坚实的基础,并且取得了罕有其比的业绩,成为近代中国致力于开拓‘公共领域’的典范。在清末以来的国学大师群中,张元济的独特地位也即在于此。”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无意铺陈传主的人生履历,而将论述重点放在传主一生最多彩、学术活动最频繁的时期,即从戊戌前后至1930年代,然后按照时间顺序选择其中最能体现传主独特贡献和精神风貌的若干问题进行评述,并力求透过这些评述,“揭示出近代中国学术与文化立足于历史与传统的革新之路,揭示出一代学人在社会转型的大趋势下,试图穿透迷茫、超越时尚以重建学术精神价值的卓然风采。” 除了评述传主的学术思想与实践之外,书中第四章以“蔚成大国:塑造学术与文化的自主精神与独立机构”为题,分析张元济在经营文化企业方面的依违进退之道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进而论证他以商务印书馆为依托,在中国开拓“公共领域”的努力。这可说是此书的最独到之处。另外,书中关于张元济办《外交报》历史地位的评估,以及对张元济在语言文字改良方面的言行所作论述等,亦极切实,且为此前出版的诸种传记所未及深论者。
    传记之外,近年来还陆续出版了多部张元济研究论文集,如2006年出版的《出版大家张元济》(海盐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张元济图书馆编),2007年出版的《张元济研究文集》(张人凤著),2009年出版的《张元济研究论文集——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0周年暨第三届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张元济研究会、张元济图书馆编),2014年出版的《张元济研究论文集——纪念张元济先生诞辰145周年暨第四届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张元济研究会、张元济图书馆编)等,这些论文集荟萃了张元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所涉至广,有对张元济平生志业的孺慕与追怀,有对他生平事迹的梳理与考索,有对他学思历程的总结与反思,有对他交游网络的钩沉与再现,有对种种“错误记载”的考订与纠正,有对新发现史料的披露与解读,也有对既有史料的再研究,等等,其中不乏富有学理深度的力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