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从两方面入手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二)文化上:加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建设
    民族认同主要是一种文化认同,是个人对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特性的接纳、承诺及其文化实践。对于任何一种共同体而言,共同体文化的价值就在于凝聚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意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共同体保持自身活力的精神源泉,也是影响其他共同体成员接受认可本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中华大地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相互融合的伟大结晶。正是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过程与“大散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现实场景,才使得“多元一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属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认同中华文化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因此,中央提出要加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建设,强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结和共同体意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继续前进的力量之源。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全民性民族识别工作,回答了我国有哪些民族、有多少个民族的问题,并使我国境域内原本具有充分文化属性的族群共同体转型成为强调政治属性的国家民族,为新生民族国家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制定和施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地方知识;费孝通从史学的视角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变迁的脉络,又用社会学的理论界定了各个民族所具有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点。其内容主要表现在:首先,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中华民族是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包括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的统一体,但这并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各民族之间共有的、难以分离的各种因素所形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其次,承认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在这一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确认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意义上的内部各民族与国家关系定位以及战略目标,从而明确提出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