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杨昌 儒董强:构建中国民族学的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杨昌儒,男,布依族,贵州平塘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贵州 贵阳 550025);董强,男,汉族,山东泗水人,法学博士,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贵州 贵阳 550025)。
    内容提要:中国民族学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应该坚持从中国本土出发,从中国思想史和民族学学说史中寻找学科根基;民族学要投身现实社会,直面现实问题,不仅要注意理论上回答民族、民族问题“是什么”,更要注意结合现实回答民族、民族问题是“如何存在”“为什么存在”。还必须紧密结合当代民族、民族问题存在、发展的现实,回答现实中民族、民族问题是“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应着力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国际讲坛上,不仅是能发声,还要奏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
    关 键 词:中国民族学/话语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等四个方面,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这个背景下讨论中国民族学的发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民族学应该从历史中寻找学科根基,植根于中国本土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方面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1]因此,中国民族学应当从历史中寻找学科根基。
    回顾历史应当从两个维度着手,一是中国思想史,二是民族学学说史。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有关于民族的观念而缺乏明确的国家观念和国家边界,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根据西南大学张文教授的研究成果,天下观起源于先秦时期,《诗·小雅·北山》所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天下观的表达。《礼记·王制篇》中在谈到天下五方之民,间接地论述了天下的概念,其文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文中所谈虽只及五方之民,实际是暗示了天下的四至:东方夷人,被发文身,是指滨海水居者;西方戎人,被发衣皮,是指西方的游牧者;北方狄人,衣羽毛穴居,是指游猎者;南方蛮人,雕题交趾,也指滨海水居者。此四方即天下的四至。即,西到葱岭,东抵大海,北至草原大漠,南及海滨,这便是古人心目中的天下四方。[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