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骑:关注语言需求 做好外语规划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2:11:18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沈骑 参加讨论
外语规划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互联互通的重要保障,备受关注。时下,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已经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不少高校纷纷开设“一带一路”沿线的小语种专业,昔日不受重视的小语种专业成为近两年高考招生大战中的“香饽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对接国家战略本身是一件好事,但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 外语战略向“走出去”转变 国家外语规划应始终服务于国家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几代领导人都对外语教育问题作出过重要指示。1978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的若干建议,明确学好外语以汲取外国科学文化知识是一项“政治任务”,确定了外语规划必须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的“引进来”战略。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外语教育大国,拥有超过4亿的外语学习者,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逐步从“本土型”国家向“国际型”国家转变,这就决定了我国外语规划的战略定位也要从过去“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转型,实施双向互动战略。我国不仅要满足“引进来”的需求,还需要服务于“走出去”的大局,将其作为国家“软实力”建设加以谋划和布局。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战略,需要从国家利益角度思考“互联互通”对外语规划提出的新任务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因此,外语规划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家关键语言战略研究,深入调查和分析潜存“不安全”因素的语言问题,并做好战略规划预案。 外语需求向“外向型”转变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外语规划还需要系统全面的外语需求调研,以作为规划的重要依据。根据需求对象和属性,外语需求可以分为战略需求与现实需求、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两大类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现的“外语热”,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外语教育的现实需求和个体需求。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于2013年至2014年在上海市民中开展了外语能力调查。基于网络的外语需求调查显示,在超过1万名受访者中,88%的上海市民外语能力的实际需求主要来自于求职或是学校考试之需,并不是由于直接对外交往的需要。市民学习外语的动机也以工具性为主,即为了顺利求职或通过考试。这种外语能力需求属于“内需型”,服务于国内需求。在新形势下,还应以“外向型”需求拉动“内需”,倒逼外语教育改革。“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国从外语教育大国向外语强国转变,来自于“外向型”的战略需求会日益增多。从国外经验看,外语社会需求研究更侧重跨国公司对员工外语能力的需求调查,重点考察外语教育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衔接问题。同时,国外研究更注重从国家利益视角开展外语能力的战略需求研究和预判。相比之下,国内研究较为关注学校外语课程需求调查,很少关注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需求对接问题。 语种布局向“均衡型”转变 语种布局是外语规划的重要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各异,语言文化缤纷多彩,这就给“互联互通”建设中的外语语种布局和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俄语“单打天下”的局面,小语种发展有起有落,“家底”并不富足。后来,又出现了英语“一家独大”,超过1200所高校都有英语专业,不少高校的外语院系其实仅有英语等有限通用语种而已。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曾经一度萎缩,师资严重流失,专业建设水平普遍不高。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外语语种规划工作,建立一大批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教育的文件也于2015年正式出台,在语种、布点与资源投入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单一型”外语语种结构失衡问题有望解决。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语种布点的“摊大饼”问题。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语种专业,致使国内小语种专业和布点出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在没有充分开展需求论证情况下,不少高校盲目设置小语种专业,更有某些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省内每所高校至少“认领”一个“一带一路”小语种专业建设任务。“一带一路”语种布局不宜操之过急,无论是语种选择、专业建设、市场需求、人才定位与培养模式,都需要缜密的前期论证和研究。各地需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语种均衡发展和规划,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外语人才向“专业型”转变 外语人才培养是外语规划的重心,也是外语服务推进“互联互通”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过去,由于受传统学科观念束缚,我国外语人才规划主要强调的是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工具性和实用性取向明显。工具性人才规划的优势毋庸置疑,它基本可以满足市场对于一般通用性语言沟通和交流的需求,但是这种“一茬齐”的同质化外语人才培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外语人才普遍缺乏人文知识积淀和专业知识培养,无法从事国际专业领域工作和学术研究,致使“小才拥挤,大才难觅”问题突出。每逢重大国际活动和重要国际谈判,都会出现高水平外语人才“一将难求”的现实窘境。因此,“一带一路”外语规划的重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语人才,而是高端国际型的专业化外语人才。在“互联互通”建设过程中,我国需要大量精通外语、懂得国际规则、熟悉对象国文化的多领域、高层次、国际化精英人才。面向“一带一路”需求,外语人才规划将探索从单语人才向复语人才转变、从单一语言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就要求相关院校在加强语种布局和人才质量建设同时,还需要关注“类型”和“领域”两个维度。从类型维度看,精通多种外语的“复语型”人才、精通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精通国际区域与国别问题的“研究型”人才将是外语规划的新重点,相关高校需要重点布局,储备一定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从领域维度看,国际基建、能源、航空、铁路等重点和关键领域的人才外语能力的培养尤其值得关注,需要慎重考虑“专业型”外语人才培养工作。 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大局的外语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相关部门和高校高度重视前瞻性的顶层设计,结合国家、地方和校本实际开展切实的外语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我们也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启动国家外语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评估,开展社会需求调查,国家和地方都要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启动“一带一路”小语种外语人才专项建设工程和评价体系,科学研究外语人才培养定位、类型、需求、供给与师资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非传统安全领域语言安全问题与语言规划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