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刘知几实录论之渊源 刘知几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其史学理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大,其实 录论也是如此,最直接的影响是来自于班固的实录论,或者说,班固的实录论是刘知几 实录论的直接渊源。 谈起刘知几史学及其思想的渊源,近代以来不少学者作了探讨并提出了看法,一般以 为《论衡》和《文心雕龙·史传》篇对刘知几的影响较大,也较为明显。这是可信的。 许冠三则以为,除《论衡》和《文心雕龙》外,还有《左传》和《齐志》。他说:“知 几所向往之实录史学,实以《左传》为首要之经验范畴,他持以讥往哲述前非之若干义 理准则,本质上原是《左传》先例之引申与扩大,或者理想化。”(注:许冠三:《刘 知几实录史学》,第22页。)“于知几史学理论,尤其是叙事行文之道,有显著影响而 不可不提者,尚有王劭之《齐志》。”(注:许冠三:《刘知几实录史学》,第27页。) 其说不无道理。 但需要指出的是,刘知几的史学及其思想,虽受到传统文化多方面的影响,然其实录 论的渊源,却是直接来自于班固的实录论。扬雄的《法言》评价司马迁曰“实录”(注 :《法言》15《重黎》。),但他没有展开论说。班彪《史记略论》谈到司马迁史学时 说:“然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注:见《 后汉书》卷40上《班彪传》。)这个评论具有理论性,但没有提起实录。班固的史学思 想,深受扬雄及乃父班彪的影响。他评论司马迁史学曰: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注:《汉书》卷62《司马迁传· 赞》。) 这是综合了扬雄和班彪的思想,不仅用以评论了司马迁史学,同时还明确地提出了实 录论。这个实录论,包含了叙事、行文、明义及史评等多方面理论因素。(注:参见施 丁:《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维新》,《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这对刘知几实录论 无疑发生了直接的、很大的影响。 这里且以刘知几实录论之有关论说,来与班固实录论试作比较,就可一目了然。《史 通·鉴识》(注:以下凡引《史通》篇章,只写篇名。)篇云: 夫史之叙事也,当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 举(孔融)之含异,等公干(刘桢)之有逸,如子云(扬雄)之含章,类长卿(司马相如)之飞 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 此中的“辨而不华,质而不俚”云云,是直接引用了班固实录论的文字,以为理论根 据;而这个理论显然是强调叙事之“核”而不虚不俚,以及行文之“直”而不曲不华的 问题。再看《载文》篇云: 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读者不以吉甫·奚斯 为谄,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故也。是则文之将史,其流一焉, 固可以驾南、董,俱称良直者矣。 又《史通·杂说下》有“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之句。其论史、论文之直 笔,共同点都是“不虚美,不隐恶”。这也是个重要的理论,而它也是来自班固的实录 论,是一字不差地征引而来的。《载文》篇末云:“凡今之为史而载文也,苟能拨浮华 ,采贞(一作’真”)实,亦可使乎雕虫小技者,闻义而知徙矣。此乃禁淫之堤防,持雅 之管辖,凡为载削者,可不务乎?”此中的“拨浮华,采贞实”,实质上是“辨而不华 ,质而不俚”的翻新与发展。至于《惑经》篇所说,史官执简,宜类“明镜之照物,妍 媸必露”,“虚空之传响,清浊必闻”,“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 为实录”。这也是班固“文直事核”与“不虚美,不隐恶”的同音和发挥。 于是可见,班固实录论的全部内容,甚至是其所有文字,都被刘知几采择而使用,班 刘之间的理论亲缘关系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自班固之后,实录一词常为从事史学工作及史学评论者所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乱而不宁,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史书,众多繁杂而欠实,于是多有呼吁实录者,如北魏高允曰:“夫史籍者,帝王之实录,将来之炯戒。”(注:《魏书》卷48《高允传》。)撰史者也以实录为口头禅,如北魏崔鸿自言其所著《十六国春秋》删正旧史差谬,“定为实录”(注:《魏书》卷67《崔光附崔鸿传》。)。又有人以实录为武器,批评某些史学著作,如沈约批评以往的宋史著作,“多非实录”(注:沈约:《宋 书·自序》。)。应当特别一提的是《文心雕龙·史传》篇,这是简要的史学批评名作 。它谈司马迁时,因袭了班氏父子的思想,肯定“尔其实录无隐之旨,博雅弘辩之才” ;谈史书撰述时曰:“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末尾强调,反 对曲笔,主张直书实录。这对刘知几自然也有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