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刘知几“实录”论(4)

无论是史评还是撰史,都是识比才、学更具有关键性作用。
    刘知几答郑惟忠“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之问时,谈到:
    史才须有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犹有良田百亩,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殖货矣;如有才而无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能成其宫室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矣。(注:《唐会要》卷63《史馆上》,两《唐书》本传所记略同。)
    刘知几此说,“时以为笃论”(注:《唐会要》卷63《史馆上》,两《唐书》本传所记略同。)。一般看来,此中只提到才、学、识三个方面,其实所谓“犹须好是正直,善 恶必书”,显然是言史德,没有“正直”之心,是难以坚持善恶必书的。《惑经》篇云 :史官执简,宜类“明镜之照物,妍媸必露”,“虚空之传响,清浊必闻”。“苟爱而 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意思是,只有心如明镜的公正者,才能做到善恶必书。《直书》篇云:人品不一,“邪正有别,曲直不同。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曲笔》篇云:“如王劭之抗词不挠,可以方驾古人。而魏收持论激扬,称其有惭正直。夫不彰其罪,而轻肆其诛,此所谓兵起无名,难为制胜者。寻此论之作,盖由君懋书法不隐,取咎当时,或有假手史臣,以复私门之耻,不然,何恶直丑正,盗憎主人之甚乎!”这里提到的“正直”与“邪曲”以及“有惭正直”、“恶直丑正”等,都是从史家的思想修养和品德方面发论的,是史德问题。《辨职》篇云:
    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何者?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高才博学,名重一时, 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
    将“高才博学”置于“下”,“编次勒成”也仅为“次”,而将“彰善贬恶”推为“ 上”,实际上是强调“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认为史德比史才三长(才、学、识) 更为重要,史家的思想修养起着主要作用。
    刘知几的实录论,可谓实录论发展之新里程碑,为中国传统史学理论树立了真正的史学理论形象,标志着中国史学理论之特色。
    四、实录论之历史价值与意义
    实录论,自公元一世纪班固明确提出,至八世纪初刘知几加以发展,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中国的史学理论,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萌芽。就狭义的史学理论来说,所谓“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注:《礼记·经解》篇。)的“属辞比事”,就是个理论问题。有个解释:“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者,属,合也;比,近也。《春秋》聚 合会同之辞,是属辞;比次褒贬之事,是比事也。”(注:《礼记·经解》之《孔疏》 。)照这个解释,“属辞比事”就含有记事、行文、申义三个史学因素。孟子云:“王 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注:《孟子·离娄下》。)这就明确地提出了“事”、“文”、“义”史学三要素 ,构成了史学理论之基本内核。《左传》有云:“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 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孰能修之!”(注:《左传》成公十四年。)其中所言“五例”乃重要的史学理论问题,也涉及记事、行文、明义三个方面,这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刘知几史学显然与其有一定的源流关系,其言史笔的“用晦之道”就是“志而晦”之继承与发挥。钱锺书曾说:“《史通·叙事》一篇实即五例中‘微’、‘晦’二例之发挥。”(注:钱锺书:《管锥篇》,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4页。)的确,知几所谓“以简要为主”,“晦也者,省字约文”,乃“微”、“晦”之引申,当然既继承又发展。至于“惩恶劝善”,《史通》中更多有发挥。
    西汉史学中也有史学理论的内容。司马迁在《史记》中透露了不少史学思想,其论孔子修《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注:《史记》卷14《十二诸侯年表序》。),也提到了事、文、义三个方面。扬雄评论《史记》,提出了“实录”这个看法,但没有展开论述。只有到了东汉初年班固评论司马迁与《史记》时,才提出了实录论,言简意赅,含义深刻,才树起了传统史学理论的旗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