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孙中山的人权理论与实践(2)


    在封建体制下,“跪拜”、“叩头”、“蓄奴”、“缠足”、“蓄辫”等丑陋现象相当流行。这种现象是与共和制格格不入的,“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28]中华民国刚一成立,孙中山就发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吏称呼文》,要求:“今后各官厅人员,咸以官职。民间普遍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官厅恶称。”[29]坚决废除下级对上级称呼“大人”、“老爷”、自称“奴才”的做法。另外,他还在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命令有关部门颁布了《禁止买卖人口文》、《禁止蓄奴文》、《禁止赌博文》、《禁止体罚令》、《劝禁缠足文》、《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文》,《通令蛋户惰民等一律享有公权私权文》等。
    为了广泛实施博爱,孙中山提倡加强国民素质教育。他认为:‘今民国既已完成,国民之希望甚大,然最要者为人格。我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近二百六十余年,又受异族专制,丧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复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30]他说:“我们要人类进步,是在造就高尚人格。要人类有高尚人格,就在减少兽性,增多人性,自然不至于作恶。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尚;道德既高尚,所做的事情,当然是向轨道而行,日日求进步,所谓’人为万物之灵‘。”[31]这是民权时代的需要,
    孙中山把三民主义概括为救国救民的主义,提出了以重民为特色的民生
    史观。中国要与世界文明接轨,就要振兴实业,广泛而又迅速地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他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国家应“以民生为重心”,把民生问题视为“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32]同时,他又认为,“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亦为之稽迟”[33],率先提出两个文明的概念,并把发展物质文明作为振兴中国的重要环节。他立足本国实际,参酌西方近代文明,创造性地提出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构想。
    节制资本是孙中山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的主张。孙中山主张节制资本,不允许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不允许少数资本家操纵国民生计,又不没收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也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些主张与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经济纲领相吻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被毛泽东称之为“新民主义共和国的经济构成的正确的方针。”[34]
    对于土地问题,孙中山从投身革命时起就十分关注,率先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孙中山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与时俱进,决心仿效俄国,公开而明确地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他真诚地同情农民的疾苦,朦胧地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正在发挥农民群众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的高度主动性、坚定性和果断精神,从中正确地寻找’振兴‘中国的道路”。[35]总之,他重视民生,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保障人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四、时代价值
    
综上所述,孙中山在人权方面不乏真知灼见。例如,他第一次勾画出“五权分立”的政权模式,试图建立一种中西合壁的资产阶级体制;第一次比较科学地阐述了“人民是主人翁,官吏是公仆”的思想,力图刷新政治,争化心灵。如果照此而行,必定会加快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步伐。遗憾的是,在他执政期间,乃至在他生前,不少主张,未能贯彻执行。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他所代表的是软弱的、具有两面性的、深深地打上半殖民地半封
    建烙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烙印,这个阶级的局限性太大,以致于大到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其次,受到历史的局限,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36]
    再次,他自身也有缺点。正如毛泽东所说:“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人苛求于前人的。”[37]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长远目标与当前政策没有科学地界定,往往流露出急于求成的心态。
    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2]《孙中山全集》第l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页。
    [3] 《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1、532页。
    [4]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一119页。
    [5]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1页。
    [6] 《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一119页。
    [7]《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22页。
    [8]《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8页。
    [9]《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7页。
    [10]《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6页。
    [11]《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12]《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9-330页。
    [1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44页。
    [14]《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4页。
    [15]《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8页。
    [16]《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4页。
    [17]《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1页。
    [18]《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页。
    [19]《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28页。
    [20]刘作忠:《挽孙中山先生联选》,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474页。
    [21]《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52页。
    [22]《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8页。
    [23]《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1页。
    [24]《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25]《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8页。
    [26]《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27]《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28]《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5页。。
    [29]《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55页。
    [30]《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7--358页。。
    [31]《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 年版,第316页。
    [32]《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页。
    [33]《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9一140页。
    [3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8页。
    [3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296页。
    [3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37]《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2页。
    作者简介:赵书刚,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