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社会”与“新史学”:试析黄仁宇的“大历史”之路(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02 开放时代 潘星辉 参加讨论
37同注35。 38布罗代尔的著述在70年代逐渐为英语世界所熟悉,黄仁宇亦在其有关“资本主义”的探讨中一再征引,此方面并非本文主旨所在。 39[美]黄仁宇:《黄河青山》第2部(我所付出的代价),“新港,康乃狄克”,第460页。 40依次见[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如何修订他的历史观”,第68页;“关于修订近代中国史的刍议”,第72页;“中国现代的长期革命”,第153页。 41依次见[美]黄仁宇:《黄河青山》第2部(我所付出的代价),“新港,康乃狄克”,第487页;“普林斯顿,新泽西”,第114页。 42同注14,第188页。 43案此书原名Thunder Out of China,中译本初名《中国暴风雨》,后易为《中国的惊雷》。 44[美]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白修德”,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54页。 45见[美]黄仁宇:《黄河青山》第2部(我所付出的代价),“安亚堡,密西根”,第134~139页,引文出自第138~139页。 46同注⑦,第10~11页。参[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我……曾毕业于美国陆军参谋大学。这阶层的军事学术,尤其是动员及后勤的各部分,对于学习历史的人员讲,是一种训练思想的好机会,它强迫我们衡量一件群众运动或公众事业能否有适当的人员物资和组织在后面支持。”(第138页) 47[美]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卷首,“玉垒浮云”,第9~10页。 48同注26,第130页。在此对照另一“在场者”郑洞国--黄仁宇所在中国远征军的最高长官--的说法是饶有趣味的。《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美国人训练军队同中国传统的练兵方法有很大不同,他们把训练场当作工厂,把士兵当作原料,训练的分工很细,要求严格,但动作却很简单。美国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及炮兵,故对筑城作业和夜战教育不甚重视,至于对官兵的精神教育就更谈不到了。”“美国人打仗主要是靠武器装备,……非常依赖空中补给,如过去中美军队共同执行作战任务时,美国兵行军走累了,就先丢弃武器弹药,然后再丢弃衣服,待到达目的地时,浑身只剩下一条短裤了,以致空运的装备只好先全部补充给美军。”依次见“兰姆珈训练营地”、“走向新的生活”,北京:团结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546页。 49[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世纪末的观察”,第370页。 50[美]黄仁宇:《黄河青山》第1部(自己的浴室),“印度和缅甸”,第29~30页。 51[美]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张学良、孙立人和大历史”,第83页。 52[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附录2,“《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70页,标点酌予改动。 53[美]黄仁宇:《黄河青山》第2部(我所付出的代价),“剑桥,麻省”,第282页。 54[美]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1943年:蒋介石开始丧失民心”,第289页~290页。 55同上,第299页。 56黄仁宇和费正清的关系,除《黄河青山》外,可略见[美]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费公诲我,我负费公”,第120~131页。他晚年一再提到:“费正清教授说及:他的教师蒋廷黻告诉他:中国学人对西洋情事非常熟悉,对自己内部情形反而茫然。”([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对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几点看法”,第316页)应指[美]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蒋廷黻与现代化”,第100、102页,其书出版于1982年,原名Chinabound: A Fifty Year Memoir,《费公诲我,我负费公》译为《到中国去》(第130页),在《黄河青山》里被译为《中国行》(第505页)。 57同注34,第166页。 58[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一六一九年的辽东战役”,第217页。 59[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一九四五年的上海”,第263页。 60同注39,第451页。 61同注47,第4页。案本文末署“1991年8月30日于纽普兹 10月16日校排后补订”,至11月5日黄氏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做题为《关于修订近代中国史的刍议》的演讲,将有关内容概括为“‘立’字的方式”:“中国国民党在蒋先生领导之下,自黄埔建军以来主持抗战、废除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能独立自主,实在是创建了新国家与社会的高层机构,有如立字上端的一点一横。中共在毛泽东领导之下,因着土地革命翻转了社会的低层机构,有如立字下的一长横。台湾方面因一九五三年耕者有其田的法案,也完成了低层机构的改革。现今海峡两岸共同的注意通商,其目的不仅是增高人民的生活程度,而且是创造一个多元的社会,树立各色各样法治性的联系,使高层机构能反应到低层的需要,亦即充实立字上下之间的两点。这样以商业体制作基础的社会架构,符合凡事都能用数目字管理的条件,构成永久体制,才全面的促成中国的现代化。”[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第77页。 62[美]黄仁宇:《黄河青山》第2部(我所付出的代价),“剑桥,英国”,第331~332页。 63同上,第340~341页。案对杨的引述又见[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对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几点看法”,第321页。 64同上,第330页。 65同注39,第483页。 66[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道德与技术之间”,第428页。 67对这一过程及基本结论的说明见[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第86~131页,黄仁宇补充道:“这篇文章写出后的良好反应使我企划将它的范围扩大,写成专书。”见“卷尾琐语”(第227页)。 68案林载爵《黄河青山》“编者说明”称该书“经过不断修改与重写,最后的定稿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定稿之后,即束诸高阁,未做任何增删,因此,本书所述人事,仅止于一九八三年。”“一九九六年八月,黄仁宇先生向我提及这本自传,但言明必须在他逝世后才能翻译出版。”(第1页)在黄晚年的大量回忆文字中,除1983年后的“人事”外,一部分看得出以自传有关内容为本而稍加更动,另一部分,有理由推测,出自他未收入定稿的原稿。对于已出现在《黄河青山》中的“大历史”一语,他提到:“我第一次用‘大历史’的名目是在一九八五年,用在《万历十五年》台北版的自序。”见“大历史不会萎缩”(第34页)。至于后来几乎每种作品里都有的历史螺旋图,亦可在《黄河青山》第2部(我所付出的代价)的《纽约,纽约》一文中找到。(第575页) 69[美]黄仁宇:《关系千万重》,“自序”,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70[美]黄仁宇:《关系千万重》,“关系”,第15页。“单元”、“多元”论的较早版本可参[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卷尾琐语”:“农业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大概都是单元的。……商业社会里人与人之关系,通过金钱为媒介,很少能与其他人无关。”(第228页)该文写于1988年。 71[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关系”,第425页。案此文原载《中国时报》1997年11月4日,盖即《关系千万重·关系》的提纲。又,后者提及:“我在密西根上学的时候,有一位毛尔教授(Wesley Maurer--案即正文中的莫勒)他就提倡所谓个人(individual),全系虚构。如果各个人果真存在,也不过是一种观念,并非实体,他的说法亦即着重我们无从与关系绝缘的见解。”(第3页)此论实已接近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8页。 72案黄仁宇对《战争与和平》的大段征引和阐发似首见于《大历史不会萎缩》中的《大历史不会萎缩》一文(该文无署期,疑作于1997年),且旁及《齐瓦格医生》(大陆译为《日瓦戈医生》),第29~31页,后者亦见于《关系千万重》,“关系”,第19页。 73[美]黄仁宇:《关系千万重》,“关系”,第15页。 74案黄仁宇在《关系千万重·关系》后面呼吁:“这百余年来的经历,固然或正或反,经过志士仁人的牺牲奋斗,也包含着无数匹夫匹妇的一点一滴的经营,最后才集江淮河泗之水成为汪洋。这是一段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来未有之奇遇,中国的改造牵动了每一个家庭。像北欧传统所谓传奇(saga),何止千万起?况且当中各家各户成员,有的居留故土,有的被放逐于海外,也必比比皆是。在座诸位是否有人敢冒大险,将一种类似剖面的场合替我们勾画出来?花上五十年的功夫,作这样的文学巨著?是否能脱离传统道德的窠臼,也不受流行的意识形态束缚?……假使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用何种作品为蓝本?即是《战争与和平》?还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或者另开门径,彻底创造?或者用更经济的手法,虽然没有创造出来一个托尔斯泰,却诞生了三个五个莎士比亚和莫泊桑?”(第20页)黄晚年发表小说《长沙白茉莉》与《汴京残梦》,未尝不可视为一种努力。 75[美]黄仁宇:《关系千万重》,“母亲”,第84页。 76黄仁宇曾在1990年所写《为什么威尼斯?》中谈到自己的“阶级”定位,事涉他为《抗战日报》撰稿,有谓:“我当日对阶级观念之不够认识,事诚有之,可是并不是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而是知识分子与未受教育的群众之间的距离。在中国社会里讲,知识分子也是一种阶级,即传统士大夫阶级的延长。”见[美]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第164页。 77同注75,依次见第80、79页。 78同上,第85~86页。 79同上,依次见第86、87页。 80同注62,第333页。 81早在《黄河青山》里,黄仁宇就赞许陈侬非使他“看到共产党无名英雄的最佳特质”,陈“牺牲多年,终于看到他的党当权,但自始至终他仍然是无名英雄。”(第2部[我所付出的代价],“密西根:更多的回忆”,第214页)盖不知陈已死于“文革”迫害。黄晚年,特别是90年代后期对中国大陆及中共更加肯定,如《大历史不会萎缩》“世纪末的观察”称:我们因为对共产党非常气愤,“故意不去留意数万名共党干部,几十年来是如何实地勇敢面对每一次的困境,等于是分文不取,只为了解决中国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第374页)“中国的经验--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因为对少数过激的共产党人之反感而忽视中共内数以万千计的青年男女对中国的贡献。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无代价的工作几十年,才能使中国进入今日的局面。”(第404页) 82[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历史与西洋文化的汇合”,第137页。 83[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关于修订近代中国史的刍议”,第76页。 84[美]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明代史和其他因素给我们的新认识”,第77页。 85同注14,第231~232页。 86同注27,第113页。 87[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对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几点看法”,第323页。参[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中国近代史的出路”:“我认为一件重大事情的发生业已经过二十年(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标准),其情形又不可逆转,则我们务必看清它在历史上长期的合理性,虽然它的结果不尽与我们个人的好恶符合。”(第144页)“从拉吉夫·甘地被刺说起”:“如果一种群众运动在历史里持续了几十年,又牺牲了十万、百万以上的生命,则不可能为一种盲(目)的冲动,也不能指斥其为错误。”(第237页) 88同注27,第113~114页。 89[英]G·R·埃尔顿:《历史学的实践》,第3章,“写作”,刘耀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84页。 90同注26,第126页。 91依次见[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中国近代史的出路”,第128页、第139~140页。 92同注53,第319页。 93参[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文版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1982至1983年间,美国不同学科的二十二位同行,以及中山大学的叶显恩先生,对此书的初稿和第二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94同上,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