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新中国建立后十七年“中生代”史家群体与马克思主义史学(3)


    再看几次大规模史料整理工作的开展情况。1950年开始编辑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其中的《回民起义》(1952年出版)主编白寿彝、《鸦片战争》(1954年出版)主编齐思和、《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1955、1956年出版)主编邵循正、《辛亥革命》(1957年出版)主编柴德庚,“中生代”史家过半。“杨图”改绘工作的主持者是谭其骧。参与点校《二十四史》的学者中,包括白寿彝、王仲荦、唐长孺、刘节、柴德庚、刘乃和、罗继祖、邓广铭、冯家昇、傅乐焕、翁独健等,“中生代”史家占绝大多数。这些大规模的史料整理工作属“体制内”的计划项目,即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的组成部分,“中生代”史家既发挥了他们的专业长项,亦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建设中的生力军。
    因此,新中国建立后,以“中生代”史家的作为而言,已很快消弭了“史料派”和“史观派”之间的张力。“中生代”史家中的相当部分,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中的又一批中坚力量,是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中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中的佼佼者则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
    注释:
    ①1961年12月出刊的《中国史学史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学史编写组编印)有《关于史学史的讨论》一文,文中说:“至于中国史学史古代部分如何分期的问题,大家同意基本上跟整个中国社会阶段的发展相照应,但社会变化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般总要晚些。”
    ②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所谓“中生代”史家暂不包括那些年龄相近、但之前已经属于马克思主义史家如华岗、尹达、李平心、吴泽、刘大年等人。
    ③范文澜:《关于〈中国通史简编〉》,《新建设》第4卷第2期,1951年。
    ④翦伯赞:《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
    ⑤《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昨在平成立》,见民国38年7月2日《人民日报》。又见《中国新史学研究会暂行简章》,载中国史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史学会五十年》,海燕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⑥郭沫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1951年9月29日《进步日报》。
    ⑦黄元起:《历史教学的目的、观点和方法》,《新史学通讯》创刊号,1951年1月。
    ⑧刘淑娟:《侯外庐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3期。
    ⑨谭其骧:《谭其骧自述》,《世纪学人自述》第四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⑩这里仅大致罗列部分高校的部分史家,有“挂一漏万”之缺憾。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等在建所初期亦囊括了一批“中生代”史家,如贺昌群、王毓铨、谢国祯、胡厚宣、罗尔纲等。另如北京大学的向达、杨人梗等,复旦大学的周谷城、周予同、耿淡如、蔡尚思等,南开大学的郑天挺、雷海宗、谢国祯等,四川大学的蒙文通、徐中舒、缪钺等,山东大学的郑鹤生、陈同燮、张维华等,他们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前后出生,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处之学术地位、个人资历以及面临之境遇等,也与本文所谓“中生代”史家相同或相近。
    (11)张维华:《张维华自传》,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6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
    (12)赵光贤:《赵光贤自述》,张艳国主编《史学家自述——我的史学观》,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453页。
    (13)王学典、陈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14)张广达:《师恩难忘——缅怀邓师恭三先生》,张广达著《史家史学与现代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
    (15)郑鹤生:《郑鹤生自述》,《世纪学人自述》第二卷,第18页。
    (16)黄永年:《童书业传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4—335页。
    (17)杨志玖:《杨志玖自述》,《世纪学人自述》第五卷,第126页。
    (18)韩国磐:《韩国磐自传》,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2辑),第353—354页。
    (19)赵光贤:《赵光贤自述》,张艳国主编《史学家自述——我的史学观》,第453页。
    (20)齐涛:《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王仲荦先生的学术与学问》,《文史哲》2011年第5期。
    (21)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2)齐涛:《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王仲荦先生的学术与学问》。
    (23)发表于《文史哲》1954年4月号。
    (24)吴大琨:《回忆〈文史哲〉初期的王仲荦教授》,《文史哲》1986年第5期。
    (25)发表于《文史哲》1956年第3、4、5期。
    (26)何兹全:《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27)邹兆辰等:《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28)吴荣曾:《张政烺先生与古史研究》,《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
    (29)孙言诚:《他把一生献给了学术——记张政烺先生的学术生涯》,《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第31页。
    (30)童书业:《唯物史观者古史观的批判》,见《童书业著作集》第三卷《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69页。
    (31)童书业:《“疑古”、“考古”与“释古”》,见《童书业著作集》第三卷《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第767页。
    (32)童书业:《从史料考订与通史著作谈到古史的研究》,见《童书业著作集》第三卷《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第772页。
    (33)黄永年:《童书业传略》,晋阳学刊编辑部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1辑),第334—335页。
    (34)胡新生:《童书业先生与先秦史研究——任教山东大学期间历史观的转变与学术创新》,《文史哲》2011年第5期。
    (35)分别发表于1951年《文史哲》创刊号、第1卷第2期、第1卷第4期。
    (36)顾颉刚:《法华读书记(一)•中国社会发展史》,《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五,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页。
    (37)王学典等:《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72页。
    (3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跋语》,唐长孺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451页。
    (39)孙继民:《20世纪学术背景下的陈寅恪、唐长孺和胡如雷》,《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
    (40)《中华读书报》2011年7月6日第15版。
    (41)朱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前言》,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42)陈寅恪:《陈寅恪集•书信集•致唐长孺》,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77页。
    (43)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44)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45)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第47页。
    (46)林甘泉:《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2期。
    (47)王学典:《六十年来中国史学之变迁》,《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