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二)(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6:11:23 未知 参加讨论
(91)安·葛罗米柯:《永志不忘--葛罗米柯回忆录》,伊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68-170页。 (92)Капица М。С。 На разных параллелях, записки дипломата , Москва : Книга и бизнес , 1996, с .61-63. (93)阎明复:《1958年炮击金门与葛罗米柯秘密访华》,《百年潮》2006年第5期,第16-18页。另参见吴冷西:《十年论战》,第178-181页。 (94)也有可能葛罗米柯把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讲话记混了,详见下文。 (95)虽然在内部已经确定放弃攻占金门的目标,但在9月6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宣传提纲中,仍然保留了这样的口号:“一定要解放金门、马祖”,“一定要解放台湾”。中共中央关于反对美国挑衅的宣传提纲,1958年9月6日,福建档案馆,101/5/1079,第68-69页。 (96)《周恩来年谱》中卷,第167页;刘晓与库兹涅佐夫谈话记录,1958年9月8日,外档,109-01211-04,第30-31页。 (97)苏联驻华大使1959年的报告,TsKhSD, f.5,op.49,d.134,p.84;与周恩来总理的谈话记录,1958年9月10日,TsKhSD,f.5,op.49,d.133,p.13,转引自Zubok and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p.225。 (98)USSR-PRC Relations(1949-1983),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Part 1 (1949-1963), Moscow: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1985 (Internal use only), pp.231-233,转引自Vladislav Zubok, “Khrushchev‘s Nuclear Promise to Beijing during the Crisis”, CWIHP Bulletin, Issues 6-7, Winter 1995/1996, pp.219,226-227; AVPRF, f.0100, op.51, pap.432,d.6, p.121,转引自Sergei Goncharenko, “Sino-Soviet Military Cooperation”, Odd Ame Westad(ed.), Brothers in Arm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ino-Sovier Alliance(1945-196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51。对于这里的一个存疑问题--苏共中央的信为何会在20天后才寄出,大概需要到档案馆查阅原件才能解决。 (99)1957年5月,中国就美国向台湾运送导弹一事发表声明表示抗议,赫鲁晓夫即表示苏联也可以发表声明支持中国,但被中方婉言谢绝。(姬鹏飞接见尤金谈话记要,1957年5月14日,外档,109-00786-12,第80-81页;周恩来接见尤金谈话记要,外档,109-00786-13,第95-97页。) (100)《人民日报》,1958年9月7日第1版。 (101)《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第3版。 (102)早在危机前一个月,美国情报机构就对爆发核战争的前景做出了评估。他们认为,如果美国对中国大陆实施核打击,苏联使用核武器进行报复的可能性最大,即使美国的核攻击限定在金门和马祖地区,也不能排除苏联以同样方式进行反击的可能性。(SNIE 100-7-58, Sino-Soviet and Free World Reactions to US Use of Nuclear Weapons in Limited War in the Far East, July 22, 1958, RG263, CIA NIE, Box 3, Folder 106, The National Archives.) (103)《周恩来年谱》中卷,第169页;叶飞:《毛主席指挥炮击金门》;唐淑芬主编:《八二三战役文献专辑》,第27-28页。 (104)瞿韶华主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第722-723页。参见《人民日报》,1958年9月7日第3版。 (105)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September 8, 1958, FRUS, 1958-1960,Vol. 19, China, pp.154-155.台湾方面夸大了战果,说是击落7架。见秦孝仪总编纂:《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八,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出版,1978年,第67页;《王叔铭将军日记》,1958年9月8日,转引自张力:《〈王叔铭将军日记〉中的八二三战役》。 (106)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第701页。 (107)《人民日报》,1958年9月15日第3版。 (108)《周恩来年谱》中卷,第168页。9月底台湾方面接到了曹聚仁关于要求国共和谈的信,西方电台也传言台湾与中共开始和谈。蒋介石则“甚叹共匪对中美离间之伎俩奇妙而毒辣”。蒋介石日记,1958年9月30日,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University of Stanford。 (109)中美协议声明(草案),1958年9月10日,外档,111-00146-01,第13-18页。当天,中方将草案交与苏联使馆。(安东诺夫与张闻天会谈备忘录,1958年9月11日,ЦХСД,ф。5,оп。49,д。131,л。244。) (110)《毛文稿》第七册,第416页。 (111)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72-73页。 (112)王炳南致外交部电,1958年9月15日、18日,外档,111-00146-02,第22-25页,111-00146-03,第36-41页。 (113)安东诺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1958年9月18日,РГАНИ,ф。5,оп。49,д。131,л。236-241。参见周恩来接见安东诺夫谈话纪要,1958年9月18日,外档,109-00833-01,第4-6页。 (114)《毛泽东外交文选》,第353页。 (115)《内部参考》1958年9月12日,第4-6页;1958年9月16日,第28页。 (116)周恩来接见安东诺夫员谈话纪要,1958年9月18日,外档,109-00833-01,第4-20页;安东诺夫与张闻天会谈备忘录,1959年9月19日,ЦХСД,ф。5,оп。49,д。131,л。242-243。信件全文见《人民日报》,1958年9月21日第2版。 (117)Intelligence Report, No.7799, Peking’s Present Outlook on the Taiwan Strait Situation, September 18, 1958,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in Library, MF2510409-0135. (118)刘晓:《出使苏联八年》,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第62-65页;《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67-468页。 (119)《毛文稿》第七册,第449页。 (120)《红星报》,1958年9月25日,转引自Агеенко К。П。 ВоеннаяпомощьСССР, с .145。 (121)吴冷西:《十年论战》,第186-187页。 (122)刘晓:《出使苏联八年》,第71页。 (123)Мемуары Никиты Сергеевича Хрущев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1993, №2,с .80-81. (124)周恩来致赫鲁晓夫函,1958年8月11日,外档,109-00838-03,第6-7页。 (125)陈毅接见安东诺夫谈话纪要,1958年10月29日,外档,109-00829-16,第89-96页。 (126)《周恩来年谱》中卷,第186页;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记录,1958年10月30日,РГАНИ, ф。З,оп。12,д。1010,л。3-4, Фурсенко А。 А。() Президиум ЦК КПСС 1954-1964, Том 1,с .337、10460. (127)《人民日报》,1958年9月10日第3版、9月20日第1版、9月21日第2版。 (128)《人民日报》,1958年9月17日第3版。 (129)外交部致各驻外使领馆、代办处电,1958年9月18日,外档,110-00421-01,第3-4页。 (130)《人民日报》,1958年9月21日第1版。 (131)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记录及附件,1958年9月27日,РГАНИ , ф。З, оп12, д。1009, л .49, Ф урсенко А。А。() Президиум Ц КПСС 1954-1964, Том 1, с .334 、1044-1045; РГАНИ, ф。З, оп .14, д。245, л。5-7, Президиум ЦККПСС。 1954-1964, Том 2, Постановления1954-1958, Москва : РОССПЭН, 2006, с .891-893а (132)安东诺夫与周恩来会谈备忘录,1958年9月27日,РГАНИ,ф。5,оп。49,д。131,Л。255-263。周恩来在安东诺夫递交的备忘录上批示:“主席明日返京,待到后再议。”见外档,109-00833-02,第54-55页。 (133)对苏联备忘录的答复意见(送审稿),1958年9月28日,外档,109-00833-02,第56-57页。 (134)周恩来接见安东诺夫谈话记录,1958年9月30日,外档,109-00833-02,第58-71页。档案未记载周的谈话内容。 (135)周恩来接见安东诺夫谈话记录,1958年10月5日,外档,109-00833-02,第72-81页。参见。Верещатин Б。Н。 В старом и новом Китае , с .143;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877-878页。 (136)参见《人民日报》,1958年9月30日第1版,10月3日第2版,10月15日第4版。 (137)Мемуары Никиты СергеевичаХрущева//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 1993, №2, с .81-83; Хрущев Н。С。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 избранныефрагменты , Москва : Вагриус , 1997, с。334-335;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郭家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266-268页;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第413-415页。 (138)达维德给捷共中央政治局的报告1958年6月7日,Марьина В。 В。 Из истории “холодной войны”, 1954-1964гг。, Документы чешских архивов//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 2003, №1, с .145-147。条约草案见《人民日报》,1958年5月27日第5版。 (139)《毛文稿》第六册,第630-638页。 (140)TsKhSD,f.5,op.49,d.34,p.84, Zubok and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p.223. (141)驻苏使馆致外交部电,1958年7月23日,外档,107-00297-02,第21-22页。 (142)《人民日报》,1958年9月21日第2版。 (1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9-21页;《人民日报》,1958年9月9日第1版。 (144)关于柏林危机的起因,参见Hope Harrison, “Ubricht and the Concrete, ’Rose‘: New Archival Evidence on the Dynamics of Soviet-East German Relations and the Berlin Crisis, 1958-1961”, CWIHP Worlong Paper, №5, 1993; Vladislav Zubok, “Khrushchev and the Berlin Crisis,1958-1962”, CWIHP Working Paper, №6,1993。 (145)针对这一情况,苏共中央书记苏斯洛夫后来评价炮击行动说,“中国同志们的好战情绪带有故作姿态的性质”。苏斯洛夫给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报告,1959年12月18日,ЦХСД,ф。2,оп。1,д。415,л。56-91。 (146)1958年底中国外交部苏欧司在报告中说:苏联对纸老虎、东风压倒西风、绞索等说法,都有保留。11月下旬,苏联主要报纸在发表我国领导人的正式讲话中,都删去了这类语句。(苏欧司关于1958年苏联情况和中苏关系报告,1958年12月24日,外档,109-01213-01,第1-12页。) (147)参见Переговоры Н。С。Хрущёва с Мао Цзэдуном//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 2001, №2, с .97-98。中苏分裂以后,苏联有人著书称毛泽东的这种做法是“公开的两面派手法”。(Агеенко К。П。 Военная помощь СССР, с 145.) (148)详见沈志华:《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年1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冷战国际史研究》第6辑(2008年11月),第25-64页;《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年莫斯科会议》,《历史研究》2007年第6期,第82-109页。 (149)外交部致驻外使馆电,1958年9月2日,外档,102-00006-03,第14-16页。 (150)Zubok and Pleshakov, Inside the Kremlin’s Cold War,p.22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