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古代农业》序言、目录、引言、后记(3)

在人类历史上,不少地方曾燃起过古代文明的火炬,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它们又相继熄灭了。公元前四千年率先进入文明时代的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在公元前六世纪和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和马其顿征服的风暴中衰亡了。公元前2500年左右达荼毗罗人在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灿烂的哈拉帕文化,至公元前1750年左右即销声敛迹;而自公元前一千年雅利安人入侵后,印度地区长期四分五裂,且多次被外族所征服,近代又沦为英国殖民地。美洲文明起源稍晚,虽有过光辉成就,但后劲不继,直到十六世纪被渡海而来的欧洲人征服时,其社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曾登上古代文明峰巅的古希腊、罗马,在公元前五世纪蛮族入侵后,也进入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起源既早,成就也大,虽有起伏跌宕,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中华文明的火炬何以长明不灭?
    对这个问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做出不同的解释,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加以评论: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要研究造成上述现象的物质基础。如果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比作一棵大树,那末,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唐诗宋词、二十四史、长城运河、秦陵故宫等等,统统不过是枝叶花果,只有农业才是它的根柢。我们应该“寻根问底”。
    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重大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布局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最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但耕地种了几千年而地力不衰;它养活了、并继续养活着世界各国中最多的人口,被外国人视为奇迹。
    我们知道,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者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时,其文化和历史才能持续发展;如果农业衰落或中断了,其文化和历史就难以为继。
    中国古代发达的、具有强大生命的农业,正是中华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奥秘之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用“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八个字来概括。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源泉。本书将以这八个字为中心,勾划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线索和传统农学的独特体系。
    后记
    《中国古代农业》是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撰写的一部书稿、而由台湾文津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原名《中国农业史》。这部书稿把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概括为“多元交汇”和“精耕细作”,并以此为基本线索,把农业区域、农业结构、农业类型、农业生产技术和不同民族农业联系起来作动态的考察,试图突破以前农业生产史研究中只讲农区、只讲汉族农业和只讲生产技术的局限,试图建立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适应的农史新体系。当时写作是认真的,但由于涉及领域很宽,自己的学力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未能尽如人意。十几年过去了,学界对农业史的研究有不少新的成果,本人对中国农业史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尤其是上世纪末至新世纪初,国内外关于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可谓风起云涌,本人也试图用环境史的视野重新考察农业史的重大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把这部书稿收进《中国文明读本》系列丛书中予以再版。本来应该趁此机会对书稿进行修改、补充以至部分重写,但由于工作繁忙,时间紧迫,目前只能对书稿做某些细节性和局部性的处理。如把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改正了某些错字或疏漏,把某些注释具体化,在正文或注释中简要介绍若干新成果和新信息,替换了某些过时的提法,替换或增添了某些插图等。较大的修改或增补,尚俟来日。读者如果有兴趣了解作者的新观点,可参阅我近年发表的若干文章。[1]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先生们为《中国农业史》顺利再版做了许多工作,我在此仅表示我由衷的感谢!
    李根蟠 谨识
    2009-7-4
    注释:
    [1] 这些文章主要有:《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以农史为中心的考察》,《南开学报》2006年第2期;《“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中国史研究》2005年增刊;《循环经济、传统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之链:中国传统农业的启示)》,“中国经济史论坛”2005年4月12日,《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一辑,2005年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