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权至上的同时,清代诸帝的文化修养普遍很高,经筵官很难以“师儒”的形象凌驾于其上。所以,清代皇帝在经筵中逐渐占据了主讲的位置,这是宋乃至于明代都绝无仅有的现象。 宋代经筵中提倡讲官与皇帝之间互相探讨问题,皇帝问问题,讲官作解释。正所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内容并不限于经史典籍,可以论及时政。有记载宋英宗一次御经筵未尝发言,侍讲司马光上言:“学问非辨,无以发明。今陛下若皆默而知之,不加询访,虽为臣等疏浅之幸,窃恐无以宣畅经旨,裨助圣性。望陛下自今讲筵或有臣等讲解未尽之处乞赐诘问。”(59)“君臣倾尽,无有所隐”,则是经筵的最高境界。 但是到了清代,皇帝从提倡君臣互辨,进而在经筵中占据了主讲地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明确表示过:经筵除了教育皇帝之外,还应当兼有“训导臣下”的功能:“经筵大典自大学士以下九卿詹士科道皆侍班,所讲之书必君臣交儆、上下相成方有裨于治理。向来进讲皆切君身,此后当兼寓训勉臣下之意。”(60)自此,宋代以来以教育帝王为职能的经筵制度到了清康熙朝兼具了教导臣工的职能。 康熙五十年(1711)二月经筵,康熙帝谕大学士:“从来经筵之设皆帝王留心学问、勤求治理之意。但当期有实益,不可止视虚文。朕观前代讲筵,人主惟端拱而听,默无一言,如此,则人主不谙文义,臣下亦无由而知之。朕御极五十年……每儒臣逐日进讲,朕辄先为讲解一过,遇有一句可疑,一句未协之处即与诸臣反复讨论,期于义理贯通而后已。盖经筵本系大典,举行之时不可以具文视也。”在这一次的经筵上,康熙皇帝亲自讲《四书》“忠恕违道不远”一节和《易经》“九五飞龙在天”一节。(61)可见,康熙帝在经筵中并非处在一个“听讲”的位置,他占据了“主讲”的地位。康熙皇帝的学识渊博,博览经史,通晓古今,所以,经筵中出现这种现象也是必然的。 不仅如此,从乾隆朝开始,经筵中出现了固定的群臣“跪聆御论”环节。御论是经筵中皇帝阐发的言论,乾隆时期,御论成为了经筵中重要环节。从乾隆三年(1738)春首举经筵之时,乾隆帝便亲制御论以宣示。直至乾隆六十年(1795),共产生经筵御论九十八篇。乾隆帝退位之前,命人将九十八篇御论装订成册,共六册,命陈于文华殿。(62)《会典》中记载了乾隆朝经筵中群臣跪聆御论的情形:满汉讲官进讲四书毕,皇帝阐发书义,宣示,“臣工、讲官暨侍班官跪聆”;进讲五经毕,“皇帝阐发经义,各官跪聆,亦如之”。(63)《词林典故》中记载乾隆五年八月的经筵情况:“经书讲章讲官先期撰拟进呈,届期出班进讲。先书次经敷陈毕,群臣跪聆御论,精微广大具载简编,笔难磬书。”(64)讲官跪聆御论使经筵成了乾隆皇帝训导臣下并展示自己才学的工具,而宣示御论成为了乾隆皇帝在经筵的主要目的。乾隆六十年(1795),即将退位的乾隆皇帝把经筵一事委托给颙琰:“明年丙辰正月上日即当归政,嗣后经筵为子皇帝之事,予可以不复文华亲讲矣。”(65)这“亲讲”二字足已表明经筵是皇帝主讲、讲官听讲的课堂了。 结 论 经筵制度承担了帝王教育的职责,它也是经筵官表达政治主张、实现政治理想的平台,因此,经筵制度或多或少的具有抑制君权的倾向。这种对君权的抑制倾向势必会与明清以来高度集中的皇权产生矛盾,经筵官理想的“周公辅成王”(66)的帝王教育模式在皇权面前不堪一击,经筵制度的衰落趋势不可避免。明清以来经筵制度较宋代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了明清以来经筵制度越来越背离了帝王教育的初衷,尤其到了清代,经筵制度基本成为皇帝政治宣传的工具。 注释: ①目前学界对经筵制度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朱瑞熙《宋朝经筵制度》(中华文史论丛第55辑),王风雷《元代的经筵》(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杨业进《明代的经筵制度与内阁》(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2月),张应聘《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明史研究第五辑),陈东《清代经筵制度》(孔子研究2009年第3期),陈东《中国古代经筵概论》(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经筵制度确立于北宋是目前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 ②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63页。 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乾兴元年十一月,辛巳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④[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8,《仁宗皇帝》,《御经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98年。 ⑤[宋]潘自牧:《纪纂渊海》,卷31,职官部,经筵,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⑥[宋]范祖禹:《帝学》,卷4,仁宗,清初张光启省园刻本。 ⑦[宋]范祖禹:《帝学》,卷8,神宗。 ⑧《礼部志稿》,卷14,仪制司职掌,经筵讲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乾隆朝《大清会典》,卷25,礼部,仪制清吏司,经筵,北京:线装书局。 ⑩《礼部志稿》,卷14,仪制司职掌,经筵讲仪。 (11)《清朝通典》,卷48,礼(吉),传心殿,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2)《清朝通典》,卷48,礼(吉),传心殿。 (13)《清高宗御制诗》五集,卷94,古今体七十七首,《御经筵日亲祭传心殿敬成》,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年。 (14)[明]贺复徵:《文章辨体汇选》,卷107,《缉熙圣学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明史》卷251,列传第139,文震孟,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6)《宋史》,卷162,志第115,职官2,侍读侍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4,天圣四年七月,辛未条。 (18)[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后集,卷10,官制门,经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