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毛泽东并未因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许多问题而改变他构想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他还设想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城市。他在几次批语中都明确表示了他在城市试办人民公社的想法,并且要求干部对此“采取积极态度”,[56]并提议到地方国营中小企业“下放一些给公社经营”。[57]到1959年12月他仍然在《黑龙江省各城市基本上实现公社化》的材料上写了批语,表示了肯定的倾向性意见。后来,农村人民公社和城市人民公社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前者从毛泽东原来的过高设想退回到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后者在全国一些地方试办后都很不成功。这促使毛泽东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并把这一模式发展为“五七干校”模式。这一模式的初步构想是: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此外,在全国创办一定数量的类似后来“五七干校”的农场,作为试验,取得试验后逐步在全国推广。这一构想一直被毛泽东所筹思。1966年,在通过“五一六通知”的前几天,他在给林彪的一封关于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示信中,明确提出了他长期思考、构想的这一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个批示信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又批判资产阶级的社会组织,办成逐步限制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逐步限制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在经济上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他认为,如果不限制上述被称之为“资产阶级法权”的东西,就会产生资本主义。毛泽东特别看重的是他构想的“五七干校”的三个内容: 第一,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工业生产,既能办学校、办医院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又能办民兵,组织军事训练。总之,要建成综合型小社区。 第二,在这个小社区内,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由此逐步限制社会分工和按劳分配,缩小工资差距,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人,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础。 第三,批判资产阶级,实行“两个决裂”,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决裂。创造资产阶级不能存在也不能产生的条件。 毛泽东构想的“五七干校”模式,实质上是他在1958年关于人民公社的一些构想的继续发展,而在继续发展中,显然又增加了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空想成份。 概括起来,毛泽东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模式,无论是人民公社,还是“五七干校”,都有几个共同的方面: (1)实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他认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和“五七干校”的所有制形式只是初步的公有制形式,是向更高的公有制过渡的第一步。我们将通过人民公社或“五七干校”,“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58]他认为,“公社有了强大的经济力量,就可以实现完全的公社所有制,也就可以进而实现全民所有制。”[59]“再经过几个发展阶段,在十五年、二十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以后,社会主义的公社就将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公社。”[60]在毛泽东“一大二公”的思路的指导下,1958年下半年全国一哄而起的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较大的2万6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都加入了人民公社,入社人数之多是空前的,同时也自然生成了规模过大的问题,一般是一乡一社。伴随规模过大问题而来的是公有化程度过高。一般来说,建立的人民公社都是把几十个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一切财产上交人民公社归公社所有并管理,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人民公社范围内实行统一的经济核算和统一的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都收归人民公社所有。政府和公社可以无偿调用土地、物资、劳动;在公社范围内实行部分供给制,例如大办公社食堂,吃饭不要钱。后来的“五七干校”又发展了某些平均主义形式。 (2)工农商学兵结合,农林牧副渔结合。毛泽东特别赞赏人民公社实行“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的结合”。[61]所谓工农商学兵结合,是指在人民公社中既办工厂,也办学校,既搞农业,又搞商业,同时实行民兵制,并且使这些事业相互联系,工业要为农业服务,商业要与本公社生产联系,同时与公社外部建立经济联系,学校也与工农业生产劳动结合,而生产者既是社员又是民兵。所谓农林牧副渔结合,是指人民公社不仅搞粮食生产,而且要搞其它各业生产,并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后来,毛泽东把上述“两个结合”运用于办“五七干校”,其形成的思路大体也是“两个结合”,只是把后一个结合扩展为一业为主或单项类型的干校或大集体性经济实体,如农场、林场、牧场、渔场。 (3)全民武装,全民皆兵。毛泽东后来把人民公社和后来的“五七干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中的“兵”的内容加以扩展,形成了全民武装、全民皆兵的思路。这虽然与当时的周边形势(如50年代后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与军事对抗)有关,但总的来讲,毛泽东这样做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按他的思路来设计理想化的社会。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人民公社和后来的“五七干校”都大力推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将劳动力按军队编制成为班排连营,并且按照军队的兵团作战方法,从事工农业生产,动辄搞突击、强攻,连续作战。 (4)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和后来的“五七干校”既是一级政权组织,又是一级经济组织,既行使政府职权,又领导经济。 (5)向全包下来的福利制度努力。毛泽东一直努力把人民公社和后来的“五七干校”办成高福利式社区组织。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许多人民公社一开始都实行了“八包”或“十包”,宣布对社员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男婚女嫁所需费用都由公社供给。后来,人民公社或“五七干校”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能实现高福利,但毛泽东一直寻找在经济起点较低情况下搞共同福利,如办合作医疗,办农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等等。他还提出办农村敬老院等设想。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毛泽东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核心内容。 毛泽东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模式显然带有空想的成份。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实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形式,是不能适应和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而办综合性的小而全的社区,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基础,这些都是我国农村所不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单凭热情和某些典型经验而构建出的上述理想模式,当然不会取得成功,相反,却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教训促使毛泽东一度认真思考过去的失误,并领导全党作了较全面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是以提倡实事求是为发端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7][28][30][31][56][5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第494、317、345、345-346、346、360、570、570、504、505、506、506、506、507、513-514、514、514、570、571、571、573、515、639、515、515、515、636、517、517页。 [21][25][26][29][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第68-69、68、69、31、33、34、35、65、65-66、66、71、76、80、83、87、87、67-68、67-68、104、148、148、111、111、111、122、123、123、124、517、517、68、69、69、6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