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中国时间(2)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03 民俗学博客 萧放 参加讨论
太阳·日 我国的领土范围大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西部高原耸立,东临大海,北隔戈壁草原,南部是高山密林。从地形上看,是一个向东南敞开的大陆区,这里处在北温带,有太平洋季风进行气候调节,雨水、光照适于农业生产。农业活动很早就在此开始产生,农业生计方式是中国传统时间观念发生的基础,这一时间体系自然也以农时为中心。从农业活动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时间知觉。 人们通常习惯上将中国旧历称为“阴历”,并认为阳历来自西洋,其实中国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就发明并应用了纯粹的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并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使用阴历与阳历结合的阴阳合历。古代文献《尧典》中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就是以太阳位置的变换来把握时间的季节变化。 太阳是古代社会最精准、最实用的大钟,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依照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所创造的独特的时间刻度。上世纪20年代的一次世界气象大会上,一位英国气象台长恭维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说它是“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中国人依土而生,农作物的生长成熟依赖适宜的光照与温度,中国人在2500年前就掌握了太阳相对地球运行的轨迹,将地球围绕太阳一圈的三百六十度,按十五度的切分标准,划分为二十四等分。 这二十四等分对应着相应的节气点,从立春开始到大寒结束,其中最主要的是四立(立春、立夏、立冬、立秋)、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号称“四时八节”。对二十四节气的测定首先是通过表杆测日影的方法确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传统中国人一般以冬至为天文历年的起点,从冬至开始计算各节气点到来的时间,如冬至后四十五日为立春,一百零五日为清明等。 人们为了预测年成,常常在重要节气点上以表杆测日影长短的方式,预测年内水旱情况。如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重要的时间观测点,这一天,古人会在立春日中时,立起一丈长的表杆,测量它的影长。如果仅测得一尺,则大事不好,将有“大疫,大旱,大暑,大饥”,二尺则意味着“赤地千里”;三尺会有大旱;四尺为小旱;如果测得五尺,预示着来年地势较低的土地将获得丰收;达到六尺则“高下皆熟”。(出自唐代的农书《四时纂要》) 二十四节气是真正的太阳历。它操作十分简便,完全符合“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时需要,是地道的中国农民历。后世政府的钦天监以日晷测日影,以此把握标准的太阳时间,今天故宫内仍然留有前朝的日晷。天安门前的华表,雏形就是古代测日的表杆,在一个农业国度里,对天时的把握意味着国家的稳固与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