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中国时间(7)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38 民俗学博客 萧放 参加讨论
逝者如斯·轮回与新生 对时间的理解在人类社会历来有两种取向,一种是“时间唱片”,反复旋转循环;一种是“时间之箭”,不可逆的流逝。中国人的时间观是上述两者的融合,既是循环的,同时也是流逝变化的,更新变化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 中国的岁时循环体系在周秦以前已具雏形,以天时为依据的月令行事原则,已固定化、礼仪化。人们在年度周期中经历着相似的时间过程。汉魏以后,人们生存能力的提高决定了在选择时间上的主动性。决定岁时的虽然还是以自然时序为基础,但更多的是文化的选择。阴阳五行观念进一步与人事结合,因此在节期选择、节日内容上显示了浓厚的人文意识。 但岁时循环观念并没有告诉人们时间是同样的反复,它只是一种相似的历程,中国人知道时间有着不可逆的流逝性——从人的生命历程中感受到这一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时的循环是一种包含时间流逝的循环,春夏秋冬是一个生命机体生长衰亡过程,因此,每至岁末年初,人们要举行一系列大大小小严肃的或游戏的节日仪式,送旧迎新。
1911年,民国建立,革除王朝正朔,引进西洋公历,废除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政府办公时间严格遵循公历,民间则仍沿用自己习惯的农历。于是,原本浑然一体、上下共享的中国时间变化为上下分裂的二元时间体制。 随着近代以来西洋工业文明的输入,钟表成为公共生活的标准计时工具,太阳、月亮、鸟兽虫鱼、植物花信等已经失去了直接的时间提示意义。空调的发明让人们不再有寒暑代换的明显感觉。农历渐行渐远,岁时所标定的传统节日,也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一年年过去,现代社会里的中国人开始在春节时感到无所适从。 然而,在经历了革命的浪漫之后,中国人终于重新认识到传统的价值。人们依恋着对传统节日的温馨记忆与天然情感,将传统节日视为回归家庭,牢固亲情、友情的重要方式,这种发自民间的怀旧情绪,是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动力。 中国时间与欧美时间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社会有终极时间信仰,中国人则以变化的观念看待时间。中国人心目中的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四季循环。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好:“今之日非以昨之日而明,今年之寒暑亦非用往年之气”。中国人以乐观的心态看待未来时间,一方面保守传统,一方面期待未来,由此保障了中华文化的绵延。全球化时代,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时间依恋与回归,正是面对变局的文化持守,将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民族时间作为现代西方技术文明忽略人性缺陷的补充,给纯粹的钟表时间涂抹文化色彩,让我们重新找回我们的时间文化,让人性的光辉赋予时间以生命。这样的世界,才是和谐美丽的新世界。 (《华夏地理》2009年1月号,第106-121页;萧放 撰文;《华夏地理》杂志 配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