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地图开拓民俗学研究新视阈——访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友文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5:11: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段友文 张杰 参加讨论
一直以来,民俗学田野调查里的田野民俗志都是用文字记录描述民俗事象。近年来,在文字资料之外,借助民俗地图对某项民俗进行标识和研究成为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而民俗地图的绘制与研究也成为民俗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学者看来,民俗地图不仅仅能够帮助读者直观清晰地理解民俗记述,更为重要的是,民俗地图将成为研究者整理分析民俗资料,构建民俗学理论,深化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围绕民俗地图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段友文。 民俗学与地理学结缘催生民俗地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一直以来,用文字记录、描述民俗事象的民俗志是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用民俗地图来标识民俗事象缘起于何时?为何会出现民俗地图这一新的研究方法? 段友文:中国民俗文化学体系结构中的“描述民俗文化学”,民俗学田野调查里的“田野民俗志”,都是指用文字记录描述民俗事象,它是在继承我国“记录民俗学”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吸纳西方新民族志和现代田野作业的理论,撰写民俗志的方法。这种民族志式的记录方法,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保存了大量具有地方性、真实性、科学性的弥足珍贵的资料,至今仍然是值得肯定、主要依赖的民俗研究的重要方法。民俗学与地理学结缘联姻催生了“民俗地图”方法,用“民俗地图”的方法记录民俗事象起源于德国,19世纪中叶,德国的W.曼哈尔特尝试用问卷的方式调查欧洲国家的农耕民俗,并试图将得到的资料数据标示于地图,他的这个设想对民俗地图的绘制起到了引领作用。1937年德国出版了《德国民俗地图》。民俗地图的兴盛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民俗学在柳田国男的领导下,一方面仿效欧洲先进的民俗地图方法与技术,另一方面又坚守“一国民俗学”,立足本土,建立民族民俗文化的资料库,20世纪50年代以后,民俗地图已广泛应用于日本民俗学界,最具影响的是涵盖整个日本国土的《日本民俗地图》和呈现各地民俗的《都道府县别日本民俗分布地图集成》。中国用民俗地图方法记录描述民俗,主要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用地图标示各个类别的民间文艺现象取得很好的成效,民俗学专家学者在民俗调查或论文里使用民俗地图也日渐增多,2015年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制、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山西省民俗地图集》则是我国第一部民俗地图专集。 民俗地图这一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国外的影响当然是重要的原因,但是,在中国,把民俗与特定的地域环境结合起来可谓源远流长,从《山海经》对各地名山大川异禽怪兽、神话传说的记录描述,到《楚辞?天问》对楚国各地祠庙壁画的发现探索,中国早期的民俗文艺就播种下了地理与民俗交融的种子,此后各个朝代都不乏民俗与地理结合的典籍文献,可以说,在中国把民俗与地理结合有着天然的优势。更直接的原因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林林总总,色彩斑斓,有鲜明的地域性,特有的民俗总是与特定的生态环境、人文背景、社会历史相结合,是粘附在地域上的文化,这种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文化用民俗地图的方法呈现是非常适宜的。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照相、摄像、彩色电子系统的使用,都为民俗地图提供了技术保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用民俗地图的方式记录我国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必将为留住乡愁,保存民族的群体记忆发挥重要作用。 直观立体地呈现民俗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学者提出,民俗地图不仅仅用于记录和标识民俗事象,还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了开拓视野,深化理论研究的可能性,成为一种构建民俗学理论、深化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在您看来,民俗地图在民俗事象记录和展示以及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户晓辉]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
- 下一篇:[陶立璠]比较民俗学的话题